天天拆盲盒是真的吗还是假的-没人捡包裹当盲盒卖吗?直接打开,没人出声……
双十一之后
在各大网络销售平台上
突然涌现出一波特价商品
快递盲盒
销售此类产品的商店
一般情况下,人们声称这些商品是所谓的
“海外滞留商品”、“原订单滞留商品”等
有些以“袋子”形式出售
大部分都是按公斤加工
封面图片上用大字写着“保证盈利,不亏损”
“抢到就是赚到”、“捡到便宜”等口号
大部分“快递盲盒”在商品描述中都有“全新”“原包装”等说明,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如果你点开商品评论区,会发现有人开的是电子钢琴吉祥物,有人开的是音箱,甚至有人开的是全新的BJD娃娃。
花少量的钱得到物超所值的商品,给人一种“小赢大”的快感,让人感觉做了一笔划算的买卖。
所谓的“快递盲盒”真有这么“值钱”吗?
商家代售别人的快递合法吗?
快递盲盒,你买到什么了?
据中新社报道,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分享了购买“快递盲盒”后被骗的经历,一位网友称,自己花20多元买到的“快递盲盒”,里面基本都是牙签、棉签之类的东西,根本不值20元钱。
有消费者称,自己花125元买到的10斤盲盒里,只装了门把手、小奶瓶等小物件,基本没什么用处;还有人称,自己花298元买到的20斤盲盒里,“很多产品连说明书都没有,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打着滞留快递的旗号卖‘三无’产品”。
对此天天拆盲盒是真的吗还是假的,不少网友
以为“快递盲盒”都是套路
“花二十块钱帮人倒一次垃圾。”
也有网友质疑
我可以购买“滞留快递盲盒”吗?
“这不是骗局吗?”
在平台不太容易被商家控制的咨询区,“不要买”“骗子”成为最常见的回复。
反观商品评论区,则是满满的好评,几乎每一个“快递盲盒”的商品链接下,都有人开出“好东西”。不过,细心的消费者观察到,售卖此类商品的店铺几乎都是“一家接一家换枪”,前一天关注的店铺第二天就没了,商品链接失效,另一个链接立马出现同样的商品和评论内容,让人怀疑商家在和消费者、平台监管“打游击战”。
在一些平台的直播间里,开“盲盒”也成了另一项业务。从镜头里我们可以看到,主播身边经常堆放着不少快递,主播在镜头前逐一打开,向观众展示里面的东西,如果打开一些高价值的物品,主播还会发出夸张的惊呼。
我们随机观看了几个直播间,一个小时内,主播们打开的“快递盲盒”大部分都是衣物、生活用品,偶尔也会有一些五金、生活用品。
在其中一家直播间,主播在一小时内拆开了价值相对较高的商品,包括蓝牙耳机、蓝牙音箱和移动硬盘等。在拆开上述产品时,主播不时喊出“哇,真值啊”“赚了”,并介绍购买方式,引导大家点击跳转至购买页面。
还有不少博主开箱“打假”,得出的结论是,不建议大家购买/抖音@开箱闫
然而购买“盲快递箱”上当受骗,难道只是“名不副实”、“价格与商品不符”那么简单吗?
想想就觉得很恐怖。
盲盒快递?这是违法的
这类“速卖通盲盒”的销售方式乍一看和商家年底清仓促销的“福袋”产品类似,都是抓住了消费者“小投入大收获”的心理,抛售滞销商品。在消费“福袋”产品的过程中,消费者利用知情权、选择权换取商品的溢价,商家则借机快速减少滞销商品的积压。
不过“快递盲盒”与“福袋”,甚至是普通的盲盒产品,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快递盲盒”所宣称的“无人认领的快递”是真的无人认领还是商家故意为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一种情况,如果商家在出售别人滞留的快件,这显然是违法的。根据国务院2019年3月发布的《快递暂行条例》第42条,中国法律明确禁止“冒领、私开、隐匿、毁损、倒卖”他人快件。犯有上述行为者天天拆盲盒是真的吗还是假的,可能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甚至构成犯罪。快件本身是禁止买卖的,如果快递公司出售无人认领的快件,可能侵犯原收件人的财产权、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权。
首先,我国法律法规对于无人认领的快件的处理有着一套成熟的标准。《快递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对于无法投递、无法退回的快件,原寄件人或者收件人丧失财产权,应当按照《无法投递、无法退回的快件管理规定》处理。非法销售,属于侵犯他人财产权的行为。
其次,无人认领的快件可能包含寄件人和收件人的个人信息。根据《民法典》第1034条规定:“构成隐私的,依照隐私权保护;不构成隐私的,依照个人信息权保护。”因此,快递公司若出售无人认领的快件,可能侵犯寄件人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
不过,虽然这些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二手交易平台上销售的“快递盲盒”卖家均声称是从快递网点购买的无人认领的快件,“但收货后发现,盲盒里的几十个快件来自不同的快递公司,每个快件都有详细的寄送信息。”而且,“根据寄送信息可以看出,这些快件是从不同地区发运的,但收货地址均为北京某小区内的快递超市。”
中国交通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购买的一个2斤重的“快递盲盒”,里面装有32个快递包裹。
同时,他购买的三件盲盒均是同一家物流服务公司的邮件。对此,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查证后表示,三封邮件的收件人地址均为无效地址。据一位商家介绍,只要之前向快递公司充过款,并反复打印之前的快递单号,就可以领取任意数量的“无人认领快递”。
由此可见,这些自制的“快递盲盒”可能是商家与快递公司之间合作关系的产物。而这些所谓“未开封”的快递盲盒上的标签其实是假的。
所谓的盲快递箱,是商家利用法律漏洞,还是利用消费者心理,以羊肉为幌子卖狗肉的商业欺诈行为?
警惕以“盲盒”为幌子的骗局
种种迹象表明,所谓的“盲盒快递”很可能是打着“盲盒”旗号的“自制快递”,是商家收购并销售厂家滞销产品和来历不明的小商品的一种营销新手段。这些不法商家利用“盲盒”的特殊属性,制造商机,规避平台对商品的质量审查,借机赚取商品的大幅溢价。
与此同时,无良商家还会通过制造虚假评论、甚至直播等方式,营造“买到就是赚到”的假象。然而,这些“盲盒”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往往会变了模样,让人不但没有买到便宜货,反而感觉被骗了,白白交了智商税。
自从“盲盒”文化突破原有圈层,进入大众文化以来,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也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而层出不穷。对此,如何整顿销售市场,如何规范“盲盒”产品的内容、品质、销售方式等成为重中之重。
11月29日,《法制日报》呼吁,重申严禁出现滞留快件“盲盒版”,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快递经营网点和电商平台的监管,发现问题要严肃查处。电商平台要进一步承担责任,及时清理平台上销售滞留快件的商家,维护市场秩序。
新的商业模式能给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让原本停滞的销售渠道重新焕发活力,原本是好事,但一些不法之徒的行为却树立了“坏榜样”,让消费者对这一品类敬而远之,从而堵塞了渠道,影响了市场氛围,阻碍了公平、诚信的市场氛围的形成。
因此,对于经营者来说,知法守法,多一份真诚、少一些猫腻,才能走得更远;对于消费者来说ip形象,如何理性消费,准确识别猫腻和骗局,避免“贪小便宜,吃大亏”,是一堂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课。
最后,相关部门提醒,如自己的权益受到线上线下滞留快件销售行为的损害,应及时投诉举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群组提醒
购物时
多一点理性,少一点冲动
你被“快递延误”过吗?
你曾经尝试过这个技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