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扫盲资料 > 硅胶手办是什么东西-“手工制作” 是什么意思?

硅胶手办是什么东西-“手工制作” 是什么意思?

近年来,随着所谓“二次元”文化的兴起,“手办”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大众眼中,“手办”一词多指动漫、漫画、电影、游戏等作品中衍生的人物、怪物等实物集合。然而当被问到为何这类物品被称为手办时表情包设计,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出来。社会各界对于手办的定义也是飘忽不定,有人认为所有玩具都叫手办,有人认为只有日本的PVC制品才叫手办ip形象,还有人认为只要是美少女做成的,就叫手办。

什么是手工制作

那么,“手班”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两个字中的“手”字意思很好猜,也很好理解。在与物品有关的词语中,带“手”字的词语,如“手信”、“手手件”等,大致可以猜出是与物品有关的。难点在于“办”字,在新华字典中,“办”字并没有与物品有关的解释。

很多人以为“手作”这个词可能来自日本,但其实日本没有这个词。在日本,这个领域常用的词有 Toy、Hobby、Figure、Model。除了在秋叶原等需要吸引中国顾客的地方偶尔会挂上“手作”的招牌外,在日本你不会看到这个词。在日本业界,各种实体产品经常被称为“立体物”,但一旦切换到和中国人交流的场合,就得改成“手作”,避免中国顾客误会。

其实“手班”一词源于香港,现在如果在网上搜索“手班”一词,基本很难找到真正的含义和出处。但有一个词可以解释“办”一词的含义,就是“货不偏办”。这个词的写法有很多种,比如“货不偏办”、“货不偏板”、“货不偏版”,但都是表示收到的货物与之前提供的样品不一致,“办”指样品。由于中国现代玩具代工和出口制造业起源于香港,随后延伸到广东沿海地区,“手班”一词也是在这样的变化中诞生的商业术语。“手班”是指大货批量生产前手工制作的参考样品,提供给经销商看实物样品或拍照,提供给工厂作为生产质量的参考标准。 因此,此词的应用不仅限于塑料树脂模型玩具,毛绒玩具也有“手班”,其他生活用品也有“手班”。一些大厂有专门的“办室”,根据客户需求开发“手班”。“手班”根据不同生产工序的需要,还有灰色“灰班”(主要用于造型、结构参考)、彩色“手班”(主要用于着色参考)、功能性“手班”(具有机械、电子功能的样品)等。手办模型有时也写作“首件模型”,也可能表示初始标准。

最早的手办因为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多是纯手工制作的,比如先用油泥塑形,再用硅胶捏成树脂件;早期的机器人玩具,有些是用塑料板和造型泥,甚至是用木头雕刻而成的。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很多手办都是先用电脑上的软件设计好,再用3D打印成毛坯件,再用造型泥调整,虽然不是完全手工制作,但依然可以称为手办。

简单来说,样板间就是“用于订货和生产标准的手工样品”。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如果把现在人们所指的样板间的地方全部用这个概念来代替,是不是感觉有点不对劲呢?

注:由于“手班”一词来源于手工艺人的口头语言,在转化为书面语时,根据不同人的书写习惯,“手”字变为“手/首”,“办”字变为“办/版/板/办”。

GK,图形的扩展

在模型玩具领域,还有GK手办这个词语,相信一些老玩家应该很熟悉。GK,即Garage Kit的缩写,意为用自家车库作为工坊进行创作、生产或组装的模型套件。这类产品起源于一些中高端模型人偶玩家对市面上现有的产品不满意,而自行创作产品并小规模售卖。GK的操作流程与制作手办基本相同,必须先手工制作原型,通过不同的翻模手法进行复制,再进行手工组装和上色,从头到尾都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只有在复制阶段才会增加数量以供出售硅胶手办是什么东西,因此被视为手办的延伸,也叫手办,更严格地叫GK手办。

GK手办种类繁多,主要以材质来区分,最常见的是树脂手办,称为Resin Kit,至今仍是进阶玩家和原型师的主流产品。海洋堂每年两次主办的WonderFestival被称为日本最强手办展,不是指那些量产产品,而是指原创展区里数百或数千位民间作者的手工制品。还有软胶手办,称为Vinyl Kit,所有部件均采用搪胶工艺制作,镂空的软胶部件与近年来流行的Sofubi十分相似。还有用铅锡合金制作的类似产品,主要应用于战争模型、微缩模型等领域。

由于GK手办文化源自作坊式生产,因此其包装十分简单,通常为印刷或复印的彩色图片贴在瓦楞纸箱或白色卡纸盒上,说明书也简单朴素,这渐渐成为GK手办领域的传统形式。即使如今印刷技术更加便捷、成本更低,GK生产商仍然喜欢采用传统形式包装产品。

文化落后导致的意义误解

那么,为何“玩具”如今已成为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玩具类别的统称呢?

通常我们习惯把动画、漫画、游戏称为一个领域,近些年又加入了电影、玩具等类别,这些门类构成了所谓的大众文化产业链。然而在国内,玩具文化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二次元领域。一方面,二次元借助盗版、数字出版、网络等概念迅速走红,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在网上看动画、漫画、玩游戏。至于玩具,我们几乎没听说过“免费玩具”或者“限量免费玩具”,就连盗版也要花钱,质量和正版相差甚远。另一方面,玩具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一直被说成是“失志”,所以年轻人为了避免被长辈或者同龄人嘲笑玩玩具,往往会对游戏、动画、漫画进行追求(虽然经常被批评,但可以暗藏玄机)。

我第一次接触到“手办”这个词,是通过90年代初期从香港发行的动漫玩具杂志《GameClub青春同志》(这个名字现在想想都有点尴尬),虽然当时还不太明白手办和其他模型玩具的区别,但觉得这是一种特殊的产品类型。

2000年以后,国内的游戏杂志可谓是“泛滥成灾”,各种随光盘销售的动画杂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玩具信息杂志却非常少见。不同行业如隔山,即便是同一行业,真正了解手办原意的人也不多。这时,游戏、动画杂志为了丰富内容也纷纷涉足其中,开始大规模误解手办的含义。十年后,一些看着这些杂志长大的年轻人,进入媒体,把玩具称为手办;有的进入电商,直接把玩具归类为手办;有的进入衍生品行业,把PVC量产产品称为手办。在用户层面,他们也更喜欢用“手办”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柜子里的收藏品。虽然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感觉像是一个外来词,听起来很洋气,很贵气。 就像亲戚家的孩子来访,如果你说“别碰我的玩具”,你会得到错误的答案,比如“这只是个玩具,让他玩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你说“别碰我的小雕像”,你会得到正确的答案,比如“哦,小雕像,它们太珍贵了,如果它们坏了,我可赔不起。”

尴尬的

之前在某论坛的动漫版块流传着一个笑话,一位论坛会员在网上看到一张《巴拉库哈》机甲模型的照片,很感兴趣,于是就去淘宝搜“巴拉库哈手办”,收到了一套《巴拉库哈》GK手办。他跑回论坛求助,说是遇到不诚信商家,卖给他的东西“不是他想要的”,收到了一堆泛黄的树脂块,有毛刺,包装简陋粗糙等等,结果被老玩家教育,认输了。

近几年,作为​​衍生品从业者,我也遇到过不少尴尬的情况。面对一些游戏厂商,他们讲的手办和我说的手办完全不一样,往往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统一语言硅胶手办是什么东西,才能进一步沟通。在一次亲友聚会上,当我说自己目前从事玩具设计开发时,长辈们以为我是玩具厂的工人,表示担忧,同龄人表示不解,晚辈则说:“哦,你是做手办的吧?”我只好用“嗯嗯”来结束这种尴尬的局面。

有一种逻辑是,语言是进化而来的,是为了沟通而使用的,只要大家觉得这样说是对的,就无所谓对错。还有一种逻辑是,即使你早就知道这是错的,但大家都习惯了,那也是合理正确的。我不知道在这种混乱、犯错、随波逐流、不重视的状态下,中国的文化领域还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本文无力改变整个行业的肤浅认识,只是希望让一部分人知道真相。

终极知识:也许你不知道如何正确称呼不同类型的玩具,也许你不知道手办和GK手办的区别,但是请记住一件事,只要你买的是量产的、大家都能买到的产品,而且不需要处理毛刺和浇口,不需要自己涂装,一打开包装就能看到可以把玩的,那就不是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