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扫盲资料 > 泡泡玛特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火-Pop Mart 的泡沫终于破灭了

泡泡玛特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火-Pop Mart 的泡沫终于破灭了

虎嗅商业消费群出品

作者:苗正清

题图|视觉中国

“我们做的事情就像一个链条,当一个项目从上到下都受到青睐的时候,它的效率和速度会非常高;但当我们想尝试新的东西的时候,问题就可能出现。”泡泡玛特中国区总裁兼首席运营官Sid告诉虎嗅。

经过12年的高速发展,泡泡玛特面临着“重建资本市场信心”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双重挑战。

截至9月7日收盘,泡泡玛特香港股价仅为18.46港元,而一年前泡泡玛特股价曾高达106.72港元,19个月时间,泡泡玛特市值缩水逾80%。

“核心IP依赖”与“盲盒依赖”是泡泡玛特寻找“新增长引擎”的重要坎。泡泡玛特自成立以来,营收高度依赖“核心IP盲盒产品”,甚至一度被贴上“盲盒公司”的标签。以核心IP Molly 和 Dimoo 为例,2020 年至 2022 年上半年,两大 IP 带来的收入占泡泡玛特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26.7%、28.3% 和 29%。

时至今日,盲盒依然是泡泡玛特营收占比最高的品类。财报显示,泡泡玛特抽盒机营收在2020年、2021年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49%、47.8%。2022年第一季度,泡泡玛特抽盒机营收同比增长115%~120%,是各渠道中增长最快的。

“有段时间我们很渴望摆脱盲盒这个标签,当时市场上对盲盒的负面声音很多。这两年我们的心态有所转变,这个标签本身是可以的泡泡玛特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火,我们希望盲盒这个标签至少是中性的。”Sid说。

泡泡玛特试图戒掉“盲盒瘾”。上市后,泡泡玛特加速海外扩张、主题公园和更多“宝宝型”产品,但短期内这些项目不太可能成为泡泡玛特增长的“主引擎”。新IP方面,近两年真正成长为泡泡玛特顶梁柱的新IP并不多,SKULLPANDA就是为数不多的“新顶梁柱”。2022年上半年,SKULLPANDA营收4.62亿元,为泡泡玛特第一大IP,但SKULLPANDA自身增长也出现波动,同比增长率从2021年的1423%降至152%。

“我们几个新业务的时间周期会比较长,比如主题公园业务可能要到2023年第三季度才能开始产生业绩;而有些业务其实是往后看三五年的。”Sid认为,泡泡玛特在扩张期间受到了上海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业绩好的时候,外界看不到这些东西(扩张和新业务的成本),我们可以默默承受。但业绩不好的时候,外界就能看到新业务带来的影响,我们的压力就会加大。”他表示,二季度疫情期间,泡泡玛特在上海等城市“几乎没有生意”。

泡泡玛特业务线一位高层表示,“运气”并不站在泡泡玛特这边。“我们最大的旗舰店在上海,如果没有疫情,第二季度就能开业。上海、北京等城市周边的物流和仓储体系对泡泡玛特来说至关重要,但第二季度很难正常运营。”

从7、8月的复苏情况来看,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确实对泡泡玛特二季度产生了较大影响。知情人士透露,泡泡玛特7月营收环比增长约4%,而8月环比增速已跃升至约40%。

但“运气”绝非泡泡玛特业绩“波动”的唯一因素。

近三年来,以代工模式运营的泡泡玛特因供应链波动多次出现缺货现象。截至目前,泡泡玛特尚未打造产销一体化的数字化体系,部分数据难以打通。在内部管理运营模式上,已经12年历史的泡泡玛特依然保留着不少“草根时代”的特征。比如,这家12年历史的公司,在公司各部门尚未形成标准化的“公司文件”,“口头汇报”依然存在,OKR制度一年前才刚刚上线……(虎嗅注:据知情人士透露,泡泡玛特的IP管理、财务等部门已经有了标准化的公司文件,但仍有部分部门尚未完成标准化文件的梳理和建设)

8月25日,泡泡玛特发布2022年上半年财报:营收增速由去年同期的116.75%放缓至33.1%,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63%降至58.1%。受多项成本项目影响,泡泡玛特上半年净利润3.33亿元,同比下降7.2%。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泡泡玛特在《盈利预警公告》中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下降幅度不会超过35%”。从最终的“业绩”来看,泡泡玛特的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悲观”。

9月3日,在半年报发布9天后,泡泡玛特全球旗舰店在上海南京路正式开业。开业当天,旗舰店就创下了泡泡玛特新店销售纪录。泡泡玛特的预测显示,该店年营收有望达到1亿元左右——如果实现,这将是泡泡玛特最赚钱的门店。

新店的表现,给正承受“股价压力”的泡泡玛特带来了些许兴奋。9月5日,南京路旗舰店开业两天后,泡泡玛特创始人兼CEO王宁在公司向全体员工发表讲话。一位参加会议的内部人士透露,王宁鼓励大家,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有些拿到期权和股份的员工,这半年来收入受到了影响,王宁鼓励大家,并谈到不断创新对泡泡玛特的重要性。”

有趣的是,在当天的晨会上,几位热情洋溢的泡泡玛特员工在全体员工面前,伴随着《甜心引力》一曲“热舞”。《甜心引力》是泡泡玛特成立12年来,首首以“公司音乐”为名推出的新歌:在他们热舞的同时,背景LED屏幕上不断飞出粉色爱心泡泡。

“也许他们想让员工感觉更好一些。”上述知情人士说。

库存之痛

库存是悬在Pop Mart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20年末,泡泡玛特的库存周转天数还为78天,但到了2021年末,这一数字已经暴涨至128天。最新财报显示,泡泡玛特2022年上半年的库存周转天数已经达到160天。与这一恶化同步的,“库存”也恶化了。财报显示卡通形象,2021年末,泡泡玛特的库存为7.89亿元,而到了2022年上半年,短短6个月时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至9.57亿元。(虎嗅注: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泡泡玛特2022年一季度整体营收同比增长约65%,公司对二季度判断失误,备货过多,导致二季度库存进一步恶化)

在泡泡玛特特殊的“生产”模式下,高库存、长周转天数给公司带来指数级风险:泡泡玛特的设计师会提前完成“同一IP”的多个系列的设计,泡泡玛特的IP部门会负责制定“将这些系列推向市场的时间表”。此时,相关部门会“预估”市场销量,并向代工厂下订单——按照预估,不同系列会搭配3万、5万、10万的不同产能——而在泡泡玛特的代工模式下,只要订单一出,就很难“灵活换舵”。

“预估的准确度和风险系数成反比。”一位2021年左右离开泡泡玛特的供应链人士告诉虎嗅,2020年以来泡泡玛特“卖不出去”的商品逐渐增多。“一方面,泡泡玛特开始尝试更多IP,一些新品的市场接受度还有待检验;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对非必需品的热情出现波动,尤其是在2021-2022年,这让市场预估难度加大。”

为了促进销量、消化库存,2020年前后,泡泡玛特开始尝试“福袋”玩法——多个盲盒随机放在一个大盒子里,消费者一次性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多个随机盲盒。值得注意的是,从2021年开始,“福袋”的“去库存属性”逐渐加强,并在2022年第二季度达到顶峰。

“2020年,一些新品上架促销,也会有福袋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促销手段,甚至是回馈粉丝的一种手段,有些福袋里装的是稀有物品。但从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上半年,库存物品的比例逐渐上升,到2022年第二季度,线上福袋多为清仓福袋。”泡泡玛特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虎嗅,泡泡玛特不敢在门店卖这种“清仓福袋”,这些福袋主要通过电商流通,公司内部有专门的团队负责“清仓工作”。

之所以不敢将“清仓福袋”摆进门店,是担心“损害品牌形象”。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福袋里摆放的“库存品”大多在门店摆放了至少一季度以上,“上市时三个多月都卖不完,可见知名度不高。当一个消费者买一个福袋,抽出四五个这样的盲盒,他的心情可想而知。”

第二季度上线的“福袋清库存”活动,并没有彻底解决泡泡玛特的库存问题,反而导致部分线上用户因为觉得自己抽到了“烂包”而弃坑,7月份泡泡玛特全面停止了福袋游戏。

“我们已经停止了一切活动(福袋),一方面需要严格控制未来新库存的产生,另一方面我们准备花更长的时间、以全价来消化这些库存。”Sid在今年8月的一次沟通会上如此表示。

“补课”供应链

库存压力背后隐藏的核心问题是供应链管理能力。

为泡泡玛特代工的东莞一家玩具厂负责人告诉虎嗅,泡泡玛特需要的工厂和乐高积木工厂有很大不同。“盲盒产品对人工的依赖性很强,比如盲盒上色完全是手工的,目前还没有设备能解决这个问题。在生产过程中非常传统,本质上就是一个手工工厂。”

“这类工厂的管理和运营,和大型机械制造、精密制造工厂不一样,靠个人关系和人脉关系维持,很多工人都是亲戚,还有很多老手,需要获得代工厂长的支持,才能真正提高生产效率。由于工厂所有权归厂长所有,合作的品牌很难指望厂长花自己的钱去升级技术、工艺、专利,这就意味着品牌需要回馈工厂。”在这位厂长的工厂里,员工年龄普遍在30到45岁之间,平均月薪在8000元/月。在东莞,2020年至2021年人工成本大幅上涨,2022年部分熟练工人的价格还在持续上涨。

一位深耕玩具行业多年的人士告诉虎嗅,乐高在运营玩具工厂方面相对成功:“乐高在全球多地都有自己的第一方工厂,在中国也有多家工厂(主要在汕头澄海区)。但建立自己的第一方工厂充满挑战:前期投入巨大,需要多年的运营经验积累,不断优化工厂效率、降低亏损。”

泡泡玛特的工厂均为OEM代工厂,主要分布在东莞(在东莞设立了分公司,统筹供应链部)。在东莞,与泡泡玛特合作的各类工厂有30多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泡泡玛特通过大订单“锁定”产能的工厂,一般这类工厂全年产能99%直接服务于泡泡玛特,这类工厂主要负责泡泡玛特核心IP线;第二类是泡泡玛特重点合作的工厂,但这些工厂也有一些外贸订单或者内销订单,无法确保产能100%供应给泡泡玛特,泡泡玛特需要提前沟通,随时“寻找加单机会”(比如其他品牌的订单突然取消,闲置产能要尽快下线)。 当第一类工厂产能不足的时候,泡泡玛特就需要通过这一类工厂来追加订单,一些次要的关键IP产品就会通过这些工厂来生产;第三类工厂就是供应链上下游工厂、周边工厂、配件工厂等。

2020年至2021年,随着大量新玩家进入盲盒赛道,一些品牌在东莞“高价招工”:有的潮玩品牌开出泡泡玛特3倍的价格抢走代工工厂,以获取产能;也有品牌直接投资工厂表情包设计,“锁定”产能。

在产能紧缺的情况下,泡泡玛特现有的合作工厂普遍处于“满负荷”状态。一旦市场预测不准,指望代工厂“灵活转舵”几乎是不可能的。东莞一家龙头玩具厂市场部人士告诉虎嗅,生产线几乎24小时不停歇,“人换班,机器不停,就算我们这么拼命,也做不完所有的订单。”

一位曾与泡泡玛特合作的工厂经理分享了一个案例,2021年上半年,某品牌想临时增加某款盲盒的产量,但他的工厂已经将三个多月的产能“预订满”。此前,还出现过某品牌在生产周期内想“临时调整色块”的情况,而这对于已经开工生产的工厂来说“很难实现”。

此外,并不是所有工厂都能保质保量完成订单。东莞当地一家玩具生产企业透露,一些中小型代工厂由于缺乏熟练工人和生产技术,产品“不良率”较高,一些小工厂甚至偷工减料,将品牌的“原材料”挪作他用。“要想提高生产效率,只能更紧密地与工厂挂钩。”

Sid告诉虎嗅,泡泡玛特短期内不考虑自建第一方工厂。“我们问过自己,如果我们自己运营工厂,真的能比这些本土工厂管理者更有经验、产出效率更高吗?这些工厂主要靠手工劳动,不是大规模的机械化工厂。权衡利弊后,我们觉得通过OEM来合作更合适。但我们会努力增加与产能方的对接深度。”

泡泡玛特需要更加深入地“渗透”到生产端的毛细血管。

2021年8月,泡泡玛特聘请了一位新的供应链经理,该经理之前就职于孩之宝。在新供应链团队的管理下,泡泡玛特开始加强对一些深度合作工厂的管控,比如泡泡玛特的供应链团队会派专员驻厂。

但这似乎只是“向前迈出的一小步”。

“我们希望未来能有一个系统把所有合作的工厂都串联起来,让我们的代工体系真正成为一条一体化的生产线。泡泡玛特目前的数字化还只在公司内部,没有走出公司。”Sid告诉虎嗅,随着新的供应链团队的出现,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库存现象和供应链压力得到明显缓解。目前,泡泡玛特的“库存”大部分都是“遗留问题”,新出现的库存比例正在被大幅降低。

“泡泡玛特需要时间。”一位曾在乐高、孩之宝任职多年的资深玩具业内人士认为,在玩具行业,大多数真正领先的企业最终都会朝着“变重”的方向演进。“玩具行业本质上是一个产业,泡泡玛特一直想轻资产运营,深耕IP端、设计端,但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它需要找到重与轻的交汇点——适当变重,增加抗风险能力。总之,它需要更多时间成长。”

仍未走出“绿色时代”

成立12年的泡泡玛特,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幼稚”。

比如泡泡玛特2021年8月聘请的供应链负责人,是该公司历史上第一位“专职供应链经理”,此前泡泡玛特负责供应链的都是高管或设计总监。

“它的诞生比较草根,可供参考的标杆企业并不多。”一位熟悉泡泡玛特早期历史的人士告诉虎嗅,最早与泡泡玛特合作的一批工厂,都是王宁等人通过“敲门”的方式谈成的。“正是这种草根团队模式,才一路发展到潮玩行业的顶端,进而上市。坦白说,无论是国外的乐高,还是国内更早一批的奥飞等企业,他们走完这段路程用了更长的时间。相比之下,泡泡玛特是突然崛起、突然成长起来的。”

上市犹如一剂兴奋剂,让泡泡玛特在短时间内走上了扩张之路:上市后的第一年(2021年),泡泡玛特将办公面积从北京望京浦项中心3层扩展到6层,员工人数从2000多人增加到4000多人。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那个孩子一下子就长大了。”一位已离职的泡泡玛特前中层管理者告诉虎嗅,自进入IPO赛道以来,公司几乎每个月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涵盖了供应链、门店数量、人员、工作流程、业务广度、沟通方式、公司氛围……“从表象上看,泡泡玛特想成为一家更像现代公司的公司。”

但王宁同时也想保留泡泡玛特的一些“草根特色”。

在泡泡玛特,“跨层级沟通”是被默许的,任何员工都可以在飞书上预约与高管见面,普通员工也可以直接找到高管,面对面探讨业务思路和建议。

在6楼的办公区,所有高管都没有独立办公室,高管和普通员工坐在一起。王宁拥有唯一的一间办公室,但主要用来会见投资人和客人。和一​​些互联网公司早期一样,所有员工都可以直接到高管工作站,要求“当面聊聊”。据悉,只要不涉及“复杂的人际话题”,高管往往很乐意和员工开诚布公地谈业务。

但这种看似美好的扁平化,并非100%完美。在泡泡玛特,各种项目都是通过会议来决定,但由于扁平化的沟通模式,决策中的“会后变量”并不罕见:有时在会议结束、做出决定后,有员工私下找到高管,提出新的建议,说服其采纳。

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泡泡玛特内部已经决定的一些事情,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

另一个徘徊在“良好氛围”与福利之间的细节,则是效率。王宁渴望让泡泡玛特的每一位员工都爱上潮流玩具,于是泡泡玛特默许员工每周五上午到浦项中心一楼泡泡玛特店购物(周五上午,泡泡玛特店会有新品)。因此,每周五上午,泡泡玛特的很多工位都是“空置”的。

靠“人”办大事的“大车间”

如果说这些只是“皮毛”,那么泡泡玛特更深层次的隐患在于,它是一家严重依赖“个人经验、眼光、能力”的公司。和很多“创意型”的文化艺术、时尚公司一样,“人”是公司最关键的竞争力,也是最容易成为公司“致命弱点”的。

泡泡玛特最核心的资源是设计师,以及发掘设计师、帮助设计师开发产品的IP部门,虽然有完整的评估体系,但很多环节无法量化。

“潮玩本质上也是艺术,靠的是经验和直觉。”一位在泡泡玛特工作多年的IP开发者告诉虎嗅,泡泡玛特的核心生产模式很难通过一套“制度”或者“工程”来解决。“比如找设计师,可以考虑几百个数据维度,但说实话,一个设计师的作品能不能火,有时候是个谜。”

真正的泡泡玛特更像是一个超大的“手工作坊”:依靠人的经验和眼光发现设计师,以设计师的灵感和才华打造IP,通过IP部门的经验估算产量,以手工制作为主要模式,最终通过店长和店员说货、卖货完成触达。

“很难标准化。”一位早期参与泡泡玛特项目的投资人告诉虎嗅,在日本、美国,同类企业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初创、成长、崛起”的过程,有的企业甚至需要50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逐渐壮大。“在无法标准化的情况下,长期积累经验、资源、行业影响力、用户粘性至关重要,但资本市场留给泡泡玛特的时间太少了。”

在高度依赖“人”的泡泡玛特,核心、骨干人物承担着巨大的工作量,甚至在一些关键环节,这些人很难被“简单复制或取代”。比如,直到今天,王宁仍然要参加每周二的泡泡玛特“品评会”——所有新品都要在会上展示,并最终决定它们的“命运”。按照泡泡玛特的公司架构,王宁原本不需要参加这个会议,但业务线还是邀请他参加,理由是:“在公司内部,王宁的品评能力是无法被取代的。”

“人总是充满不确定性,能力强、效率高,会带来更好的相关业务;同一个人在状态好和状态不好的时候,生产力差别非常大。”泡泡玛特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虎嗅,同一个设计师、同一个IP的不同系列,市场销量可能相差巨大。“我们的设计师每年都需要不断创作、设计新品,坦白讲,再厉害的画师、音乐人,也不能保证每次都是杰作。另外,新发掘的设计师,有的早期实力强,后期实力弱;有的需要较长的培养期,才能贡献出优秀的作品,但公司有销量考核指标。”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随着泡泡玛特的上市,在“财务业绩”的压力下,新开项目中销量考核指标的评价权重逐渐增加。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虎嗅,一些新IP、新剧集上线时,相关部门都会估算市场销量,这些“销量指标”对新项目的命运影响深远,对于那些预计不能立刻赚大钱的项目,泡泡玛特会更加谨慎。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有时候“潮流”并不是“立即变现”,而是“未来变现”。一位资深消费分析师如此描述国外顶级玩具公司的理念:“日本、美国等地的顶级玩具、创意公司很多都采用15%原则——预留15%的资源,投入到短期内不赚钱甚至亏钱的项目上。人的经验和直觉往往是滞后的,真正的潮流其实是超越经验和直觉的。”(虎嗅注:据知情人士透露,泡泡玛特目前将资源集中在头部和有潜力的中端IP上,并逐步优化一些尾部IP。同时,泡泡玛特已经开始将资源投入到设计风格与主IP有明显差异的项目上)

一个恶性的结果是,销量导向的模式下,潮玩具公司容易沉浸在自己的“舒适区”——比如,在盲盒赚钱的情况下,继续将大量资源投入到盲盒产品上,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正在赚钱的IP上,给被市场证明过的设计师更高的薪酬。

“它会透支未来。”上述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潮玩是非常典型的“非生活必需品”,因此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其实像3M这样的公司或许更适合泡泡玛特去参考——它没有边界,只有无限的创意,总能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泡泡玛特看到了“埋头于舒适区”的潜在风险,2021年,泡泡玛特开始将部分资源投入到新的领域,甚至将一些新工作室“搬”离了总部——这些新工作室不再采用泡泡玛特内部现有的一些制度、OKR体系、新产品评估模型等。

“泡泡玛特创造了一个链条,我们所有人都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同时泡泡玛特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火,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推广同一个IP、同一个产品。这是泡泡玛特过去成功的方式,而且非常高效。但当你想在这样的链条里插入一些新的业务时,就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现有链条的齿轮啮合得比较紧。但我们需要链条之外的东西,比如主题公园、共振等影城。我们在2021年开始逐渐理解这个逻辑。”Sid说。

目前,泡泡玛特正面临元气尚未恢复的2022年,未来四个月如何提振业绩与股价,将是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它还未走到尽头,但若想重塑人们的期待,它需要更快成长。

毕竟,这还是一家年轻的公司:泡泡玛特30多位总监及总监级以上管理人员(含高管)中,70后共有5人,80后近30人。泡泡玛特的项目负责人和一线执行骨干也多为90后,而在今年夏天完成扩员后,泡泡玛特一线员工中95后、00后的比例还在不断扩大。

2021年,王宁给泡泡玛特员工增加了一项“全员福利”:所有员工每月都可以获得一个新品盲盒。据说,这些盲盒里藏有价值不菲的新品隐藏模型。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每次“月度盲盒抽奖”活动开始,这些泡泡玛特年轻员工都异常兴奋,跃跃欲试。

所以,这时大家“都忘记了股价,重新对公司充满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