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扫盲资料 > 泡泡玛特有收藏价值吗-“假”就是泡泡玛特的现实吗?

泡泡玛特有收藏价值吗-“假”就是泡泡玛特的现实吗?

Pop Mart既不是一个合格的工业产品,也不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他们品控太差了,我也没办法。”12月7日,泡泡玛特长袜盲盒因虚假广告被罚20万元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

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在泡泡玛特天猫店“泡泡玛特旗舰店”中,“SKULLPANDA熊猫热销系列潮流袜个性长袜盲盒”产品宣传详情页“产品信息”中使用了“面料:棉97%氨纶3%”等表述。执法人员经网上查阅取证、对泡泡玛特进行问询调查,并查阅相关产品检测报告后,确认该产品实际面料含量不符合其宣传标准。在询问调查过程中,泡泡玛特确认了上述事实。

在承认虚假广告的同时,泡泡玛特将错误归咎于“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运营人员的失误,导致商品详情页描述错误”(新京报)。这种说法就好比,我在电商平台上卖“格川苹果”,却不小心把“格”写成了“洛”,让消费者误以为我卖的是“洛川苹果”。说到底,不管是苹果还是袜子,都不过是披着羊皮卖狗肉而已。

当然,这并不是泡泡玛特第一次被起诉“虚假广告”,此前的“二次销售”“天价巨婴”丑闻,以及品控不力、过度营销等问题,也让这只“盲盒第一股”在资本市场上跌宕起伏。

截至7日收盘,泡泡玛特下跌2.04%,报48港元/股,市值为672.93亿港元,较最高市值1500亿港元下跌逾800亿港元。

被“假货”概念玷污的泡泡玛特,似乎已经丧失了想象力。

虚假需要还是真实爱好?

泡泡玛特品牌的背后是时尚与娱乐。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闹剧。”

从文化角度看,购买泡泡玛特的人,到底是追求打开“盲盒”时的惊喜快感,还是想体验堆满布满灰尘的小人的玩具收藏墙?

盲盒的推出、消费和其他消费品的消费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然而盲盒不同于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地方在于卡通形象,一旦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将盲盒视为生活中一切乐趣的源泉,它就变成了一种放纵的来源,成为了追求符号价值、满足无限欲望的物质象征。

而且,随着消费理性回归,品控参差不齐的盲盒是否还能继续带给人们快乐泡泡玛特有收藏价值吗,仍是一个未知数,很有可能成为第一批被“放手”淘汰的商品。

毕竟泡泡玛特所创造的盲盒市场不仅小众,而且“可有可无”。抛开真爱,这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娱乐需求,也是在攀比、好奇的刺激下形成的短期“盲盒心态”。盲盒之爱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思考、概念逻辑乃至复杂的时代逻辑。

从商业角度看,盲盒是在利润最大化原则下对市场规律的遵守。商家为追求利润而使出浑身解数,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和心理满足无可厚非。但我们仍需扪心自问,这到底是虚假需求,还是真实爱好。

工业产品还是艺术品?

艺术不是技术,而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泡泡玛特到底是工业品还是艺术品?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其实对其商业模式做了非常完整的总结,“很多人以为泡泡玛特是零售,现在也有人认为我们是玩具,其实我们的业务不只是大家看到的零售,还包括艺人经纪、互动娱乐业务、衍生品开发授权、潮玩展览等。”

在他们的定义中,泡泡玛特把握了艺术品与工业品之间微妙的平衡,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艺术品”。

工业产品的标准化体现在盲盒尺寸一致,生产、包装标准足够统一;而“艺术品”的魅力则在于难以量产。

但关于泡泡玛特产品缺陷、售后服务、二手市场溢价过高的争议却从未停止,从工业品角度来看,泡泡玛特并不合格。

曾备受期待的泡泡玛特“大娃娃”产品线,售价从899元到4999元不等,“限时限量”的销售方式一度引发“娃娃圈”狂热,二手市场有用户甚至标注挂牌价高达38万元。

被誉为“年轻人的第一个收藏品”,但泡泡玛特的大娃娃也和小娃娃一样饱受争议,在销售过程中泡泡玛特有收藏价值吗,先后出现娃娃头壳右侧有凹痕、手臂有白痕、腿上有擦不掉的脏斑等缺陷和售后问题。

艺术品的收藏价值除了以稀缺性和二级市场的溢价来衡量外,还需要考虑其文化价值、技术价值、历史价值。

从这个层面来说,泡泡玛特的“天价”大宝贝,只能说是饥饿营销之下,以“艺术品”的名义,将质量参差不齐的工业品表现出来。

泡泡玛特想要以IP文化产品的角度切入年轻人市场,但工业化量产却出现了“瑕疵”,这种瑕疵是“工业品”与“艺术品”角色之间的选择,也是“虚伪”与“真实”之间的不一致。

从根本上来说,它只是一家消费品公司。

万物皆可是盲盒,Pop Mart要走向何方?

泡泡玛特让盲盒市场火了起来,随着盲盒商业模式的推广,一个“万物皆可成为盲盒”的时代到来了。

一方面,各类物品与盲盒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玩具盲盒、首饰盲盒、口红盲盒、快递盲盒等各类盲盒,甚至出现了“只花一元,就能找到对的人”的“单人盲盒”。

另一方面,泡泡玛特盲盒的定价以及核心IP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截至2020年,泡泡玛特手握IP超过93个,包括自有IP(Molly、Dimoo等)、独家IP(PUCKY、The Monsters等)和非独家IP。

最让泡泡玛特担心的是,除了被大众反复提及的Molly,其他IP的大众认可度并不高。数据显示,泡泡玛特的9个自有IP在2020年的总营收占比仅为10.7%。这一状况与直播电商行业极为相似,除了头部IP,其余大多只是亚军。

但更让人担心的是,围绕着Molly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品控不过关、做工粗制滥造、二次销售,而伴随口碑的下滑,泡泡玛特的毛利率也随之下降。

因此,泡泡玛特要改革:去掉盲盒。

“泡泡玛特不只是个潮玩,现在更像是一个平台,泡泡玛特的核心是零售娱乐,它更是一个艺术品而非简单的潮玩。”IP、故事、动漫公司、主题公园,王宁迫切希望撕掉泡泡玛特“盲盒”标签,尝试走“衍生品-IP-内容”的逆向主题公园之路。

除了盲盒,这也是Pop Mart擅长的领域吗?

根据CBNData发布的《2020Z世代消费态度洞察报告》,由于Z世代成长环境比X世代、千禧一代更加优越,他们的幸福阈值相对较高,他们不再满足于枯燥无味的日常体验,更愿意追求新鲜、有趣的产品。

这一特点让盲盒成为了Z世代追求体验经济的代表产品,但却无法支撑泡泡玛特后续对IP内容的打造。

失去了内容的支撑,泡泡玛特仅靠“赌博式”的快感无法长久俘获人心。此外,盲盒娃娃在二手平台的转卖、对不满意的盲盒娃娃进行改装的“改娃娃”业务的兴起,也会进一步削弱粉丝对IP的热情和忠诚度。泡泡玛特自身的营收存在问题,IP能否支撑主题乐园也仍是疑问。

此外,随着国家监管日趋严格,盲盒经济向更加规范透明的方向发展吉祥物设计,假冒伪劣、“只换不退”、仿冒品或不符合国家标准安全指标的二次销售产品等现象将受到遏制。泡泡玛特也因违法发布虚假广告被罚款20万元。

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子阳认为,消费者有权了解所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经营者的虚假宣传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经营者以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而受到损害时,消费者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要求退货,并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2月7日21时,涉案商品尚未从泡泡玛特某电商平台旗舰店下架。该产品单个盲盒售价为79元,买家可选择单件购买或整盒购买。在商品详情页的产品信息中,提及“面料:棉/氨纶/涤纶”,但未提及具体配比。

隐藏比例这一行为,似乎在向消费者传达“品质不重要,能买卖才是王道”的收获心态。

至此,我们只能说,泡泡玛特虽然把盲盒这个概念做成了,但是品牌信任度已经几乎没有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零售商业财经”(ID:Retail-Finance),作者:青空,授权36氪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