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扫盲资料 > 泡泡玛特盲盒有哪些人物-彩华洞察|当资本遇上泡泡玛特的“盲盒”,是惊喜还是意外?

泡泡玛特盲盒有哪些人物-彩华洞察|当资本遇上泡泡玛特的“盲盒”,是惊喜还是意外?

资本故事要有意义,需要合适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如果把第一股潮股泡泡玛特(09992.HK)放在五年前,恐怕其价值会大幅缩水。

2017年1月25日在新三板挂牌的泡泡玛特,2019年4月完成退市时市值仅为20亿元人民币(折合21.9亿港元)。

然而一年多后,在港股上市的泡泡玛特却实现转型,身家已突破500亿元。

该公司在招股书中的解释是,自新三板退市以来,业务发展迅速,线下门店数量增加了一倍多,新采购的IP产品带来新的收入。

当然,价值发酵和扩张的过程离不开资本的运作,但资本存在的前提是要“盈利”。

出生在正确的时间

泡泡玛特港股招股书数据显示表情包设计,2015年中国潮流玩具市场规模仅为63亿元(人民币,下同),2017年为108亿元——两年仅增长45亿元。到2019年已跃升至207亿元——两年时间增加了近100亿元。

显然,2017年至2019年间,国内潮流玩具市场已过​​了萌芽阶段,蓄势待发,只剩下一阵“东风”。

泡泡玛特自2018年底以来积极开店的策略与市场的发展相辅相成——刚刚启蒙的市场对潮流玩具的需求不断上升,而泡泡玛特的“盲盒”正好迎合了市场发展趋势。 IP的成功运作,让IP产品带动了“盲盒”潮流。通过开店及后续上市,将“盲盒”的潮流概念推广给消费者和资本持有者,进一步传播影响力。

2017年至2019年,泡泡玛特“盲盒”营收从9140万元增长至13.5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85.63%,占总营收比重从57.8%提升至80.7%。除了其有效的IP运作之外,还显而易见的是市场对“盲盒”的青睐,这也是其营收规模在短短两年内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高效运营

回顾泡泡玛特近年来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其“盲盒”和IP的运作非常有效。其自有IP产品Molly大受欢迎,并及时布局线上渠道和机器人商店,抢占市场发展先机。 。

2019年以来泡泡玛特的零售店和机器人店数量大幅增加,同时大型互联网平台零售渠道的崛起也推动了其线上营收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9月在微信上线的气泡纸盒机已成为公司收入增长引擎。 2018年刚推出时,泡泡玛特盒抽屉机营收仅为2295.1万元,占其总营收的比例不足4.5%。到2021年上半年,该线上渠道贡献的收入已达3.25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扩大至18.34%,成为最重要的线上销售渠道,如下图所示。

总而言之表情包设计,在线上渠道、线下零售和机器人店的共同努力下,泡泡玛特近年来收入增长非常强劲。 2018年至2020年,其营收从5.15亿元增长至25.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0.9%。

惊人的收获

泡泡玛特主要从事IP运营和产品销售。 IP是其业务核心,涵盖艺术家发掘、产品设计研发、潮流玩具文化推广等全链条运营。

泡泡玛特对自有品牌产品进行定价。通过这些社区的运营和IP的推广,公司能够确定有竞争力的价格。在生产方面,泡泡玛特的产品均由精选的第三方厂商生产。

有竞争力的定价加上有效的营销和外包生产流程是其高毛利率的原因。 2021年上半年,泡泡玛特商品成本占营收29.28%,毛利率达到63.02%。

同时,作为IP运营商,泡泡玛特的使用权资产折旧以及设计和授权费用并不高。 2021年上半年相关费用分别为8981.4万元和6403.6万元,仅相当于总收入的10%。 5.07%和3.61%。广告及营销费用仅占3.20%。因此泡泡玛特盲盒有哪些人物,泡泡玛特的扣税后净利润率高达24.6%。

快速的营收增长加上可观的盈利能力,是市场给予泡泡玛特近87倍市盈率的原因。

“泡沫”启示录

但被资本吹爆的“盲盒”概念的不确定性相信让投资者非常不安。泡泡玛特的股价自上市以来经历了过山车行情,上市后一度升至104.818港元的高位。 ,但随后继续下跌,现在已经几乎减半至55.85港元。

11月1日,泡泡玛特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最新经营状况,表示最近一个季度整体收入同比增长75%-80%泡泡玛特盲盒有哪些人物,其中零售店和机器人店增长分别提高了40%-45%。并实现20%-25%的正增长;线上渠道方面,泡泡玛特盒抽屉机增速或将达到130%-135%,而包括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在内的电商平台增速或达到125%-130%;批发业务也有125%-130%的增长。

对比2021年上半年的数据,会有一些小发现:线下渠道增速明显放缓,机器人门店增速甚至低于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但线上渠道的销售依然强劲,由于京东旗舰店的增长基数较低,且增速最为显着,接近三倍。天猫旗舰店、泡泡玛特盒抽屉机也在明显加速。也就是说,消费者的喜好逐渐从线下转向线上,但强劲增长的势头尚未改变。

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吗?未必。

消费者对盲盒的喜爱更多是出于好奇,这意味着产品运营需要时刻保持新鲜感。

从下图可以看出,自有IP产品Molly是泡泡玛特2017-2019年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到了2020年,Molly贡献的收入大幅下降,这个最早的发展IP产品也预示了其他IP产品的发展路径——就像一条抛物线,在最吸引人的绽放之后,就会让位于其他新产品。这是消费者好奇心的诠释。

招股书披露,莫莉是香港艺术家王兴明于2006年创作的,由于制造成本限制和商业化机会有限,该玩具的销售和分销仅维持在较小水平。泡泡玛特于2016年与王新明签署独家授权协议,开始大规模商业化Molly。王兴明也成为持有泡泡玛特2%股份的股东。

Bubble Mart的成功取决于维持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兴趣,这意味着它必须能够提供像Molly这样更成功的IP产品。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泡泡玛特的设计费和授权费相对其销售收入规模来说并不高。但该产品的成功可能会推高其许可成本。随着艺人自身品牌意识的觉醒,授权的费用要求也可能会提高,泡泡玛特可能无法维持如此低的费用比例。 2021年上半年,泡泡玛特营收同比增长1.17倍,而设计和授权费用增幅达到1.42倍。这种成本上升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

“盲盒”的流行,吸引了大量供应商进入市场。例如,在美股上市的名创优品(MNSO.US),于2020年底通过旗下自主品牌TOP TOY大规模进军潮流玩具行业,推出“盲盒”。截至今年6月底,TOP TOY门店数量已达33家,贡献收入9824万元。

A股市场也有通过“盲盒”改变命运的上市公司,比如奥飞娱乐(002292.SZ)。 2021年上半年,包括盲盒在内的玩具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37.40%,达到5.37亿元。 ,增速远超其他业务类别;金云激光(300220.SZ),2021年上半年IP衍生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倍至6250万元,毛利率达45.85%,远超主营业务激光装备制造商业。

可见丰厚的利润吸引了众多竞争对手。随着市场越来越拥挤,即使内地潮流玩具市场能够持续强劲增长,泡泡玛特能否长期保持目前的发展和盈利优势还是未知数。

总结

资本打开了泡泡玛特的“盲盒”,收获了收益,但“惊喜”也有保质期。

泡泡玛特近年来在运营和营销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成长性和盈利能力都相当有优势。但考虑到市场竞争和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其87倍的市盈率估值似乎难以为继,这显然是基于其近期的盈利表现。竞争的加剧和盈利优势的削弱将削弱其增长。一旦业绩低于预期,资金可能会流向其他更新鲜的概念“盲盒”,这也可能是“泡沫”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