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扫盲资料 > 玩盲盒的人是什么心理-“盲盒经济”背后的心理密码|消费心理学

玩盲盒的人是什么心理-“盲盒经济”背后的心理密码|消费心理学

01 盲盒的前世今生

盲盒并不是什么新产品。 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治末期的日本。 当时,百货公司会出售福袋作为处理剩余商品的一种方式。 福袋的价格一般在100到200日元左右,不过价格还算合理。 有道理,但是能得到什么就看运气了。 有些福袋里装着价值较高的物品,而另一些福袋里装着库存过多、无法出售的物品。 但随着销售活动的固定,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会专门去购买福袋。

20世纪80年代,模型爱好者将福袋与模型结合起来,打造出专门销售手办模型的线下“扭蛋机”。 20世纪90年代,盲盒本土化的做法也开始在国内出现,比如《小浣熊》、《小当家》方便面中的水浒英雄人物卡、《虹猫蓝兔七侠》中的模型剑。 这些产品在 20 世纪 90 年代风靡一时,几乎每个人都在出售。 经过儿时回忆,直到2016年泡泡玛特量产盲盒,中国本土盲盒才再次获得潮流玩家的青睐,并最终在2019年形成了“盲盒元年”。

数据显示,2019年有近30万盲盒玩家在闲鱼进行交易。国内盲盒行业龙头企业泡泡玛特2018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55.98%,净利润同比增长155.98%。利润同比增长140倍。 天猫发布了《1995年后玩家名单》,可以看出,在兴趣爱好上花费巨资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95后最受喜爱的这一系列爱好中,盲盒收藏成为了硬核玩家增长最快的领域。 数据显示,去年天猫有近20万“铁杆玩家”花费2万元以上购买盲盒,其中以1995年以后出生的居多,购买力最强的消费者甚至花费数百万元购买。 收集您最喜欢的盲盒系列。

12月21日,淘宝发布“2020年十大商品”吉祥物设计,其中包括口罩、打蛋器、上门喂猫、热干面等见证疫情特殊时期的商品,还有头盔、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的球衣等。 5G手机,还有年轻人新兴喜爱的产品JK制服、奥特曼、盲盒。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潮流玩具行业市场规模为294亿元。 预计其规模扩张将进一步加大。 到2023年,潮流玩具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74亿元,占全球的10%。 占时尚玩具市场规模的23%。 CBNData发布的《2020跨境出口消费趋势报告》显示,盲盒线上消费爆发式增长,消费增速超过400%。

02 盲盒为何会上瘾?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盲盒到底有什么魔力,让这么多成年人乐在其中,沉迷其中呢? 或许可以从经济心理学中找到答案。

1. 潘多拉效应和不确定性

人类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冒险去一探究竟。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奚开元称之为“潘多拉效应”。 在他的一项研究中,参与者冒着被电击的风险,以了解红色和蓝色圆珠笔的放电模式。 同样,“盲盒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在打开它之前,你只能确定里面有一个小娃娃,但你无法知道这个娃娃是什么型号。这种不确定的薛定谔感觉就来了。”在我看来,很刺激。人们的神经吸引着人们想看看包装背后是什么。

盲盒打开后,大概率是普通普通款,但也有小概率是尖叫隐藏款或者限量版。 如果你能拿到隐藏的钱,你就会赚钱。 值得自己收藏或以更高的价格出售。 闲鱼统计显示,“泡泡玛特”的盲盒产品中,涨价最快的“盘神”隐藏盒原价59元,而闲鱼售价2350元,暴涨39倍; “莫莉”隐藏款原价59元,闲鱼均价1350元,涨幅22倍。 这种不确定性造成的“变比强化”对于重复决策的强化效果最好。

另外,不是很高的盲盒复购率很高。 与彩票等绝对或不存在的奖励相比,打开盲盒后,你总能得到一个娃娃。 即使不是你喜欢的人,你也不会空手而归。 这体现了心理账户理论中的“一线希望原理”:在大损失后,小收益可以让人感到安慰和希望,不至于绝望地离场。

2. 损失框架

前景理论指出,同样数额的损失和收益,损失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更大玩盲盒的人是什么心理,即人们是损失厌恶的,当面临损失时,人们的风险偏好也会显着增加。 一方面,当人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却还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或者是隐藏版、限量版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停下来,之前的投入将成为无法挽回的“沉没成本”。 ”。 强烈的损失厌恶情绪使人们别无选择,只能继续投资玩盲盒的人是什么心理,直到提取一笔隐性资金来弥补之前的损失; 另一方面,面对现有的损失和可能的高额收益,“双损失效应”使人们变得更具冒险精神。 一组盲盒一般由12个“普通模型”和1个“隐藏模型”组成。 获得“隐藏模型”的概率很低。 因此,盲盒中的隐藏款溢价很高,在二手市场上甚至可以卖到100%。 其售价达数万元,是普通盲盒价格的100倍以上。 购买盲盒就像一场赌博。 只需几十元的投资,就可能获得数万元的利润。 在大量投入未见成效后,很多人都期待着“一次打开盒子,扭转局面”。

3. 可访问性启发式

购买盲盒中的隐藏物品可以说是玩盲盒的终极目标,而获得隐藏物品的概率一般只有0.69%,也就是说购买100个盲盒的机会不到一次。 可以获得隐藏的钱。 然而,在我们在网上看到的别人分享的开盲盒视频中,赢取隐藏钱的情况似乎并不少见。 每个人都可以抽到隐藏的钱,有些人甚至是第一次赢得盲盒。 隐藏付款。 当人们被此类信息淹没时,会认为很容易赢得隐藏模型和限量版,从而产生可用性启发式的认知偏差。

可及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对事件发生概率的评估,通常基于事件在感知或记忆中的可及性程度。 容易感知或回忆的事件被认为更有可能发生。 人们很容易被生动的例子所左右,而忽视真实的统计数据。 在盲盒抽奖的案例中,可得性偏差表现为人们在评估自己赢得盲盒的概率时更多地受到其他人的购买经历的影响,而忽略了盲盒抽奖的体验。 事件本身的概率很低,所以我想我可以幸运地抽到一两次隐藏的盲盒。 可以说,可用性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人们的盲盒购买行为。

4、赌博式玩法产生的控制错觉

控制错觉是指个体在完全或部分不可控的情况下,不合理地高估自己对环境或事件结果的控制而造成的判断偏差(Langer,1975)。 现实情况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导致个体产生控制幻觉,如选择、竞争、熟悉、个人参与等。Langer(1975)发现人们是否有选择权对彩票的价值有很大影响门票在他们手中。 能够选择购买彩票的参与者对彩票的评价明显高于那些被动接受发放彩票的参与者,从而表现出控制错觉。

购买盲盒的过程就像买彩票一样。 人们在几个外观相同的盒子中进行选择,希望能“中大奖”,抽到隐藏的钱。 网络上也会有很多人分享赢取隐藏钱的技巧,比如称重量、体验摇盲盒的感觉等。 这个选择过程给人一种掌控的错觉,相信自己的参与可以决定隐藏资金的选择。 虽然选择盲盒会影响最终抽取的内容,但与赢得隐藏物品的 0.69% 概率相比,这种影响微不足道。

5、炫耀性消费

维勃伦(Veblen,1899)提出的炫耀性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是由其社会地位决定的。 消费者总是试图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消费方式。 更多关注商品的非功能性需求,通过在公共场所消费具有特定内涵的商品或服务来建立和强化自我概念。 购买盲盒时,别人画的隐藏款或者自己喜欢的款式会刺激消费者的攀比心理吉祥物设计,不断购买盲盒来彰显自己的身份。 这是因为在从众、比较的心态下发展起来的盲盒经济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 它更像是《三十而已》中代表个人财富、生活品质、身份和地位的“贵妇包”。 也正是盲盒的附加值使其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从小众购买范围进入消费者的社交圈,维护和创建保证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

03 结语

小小的盲盒紧紧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其情感价值远远超过了使用价值,吸引了无数成年人为其买单。 然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盲盒究竟是成年人的玩具,还是年轻人的“智商税”? 引用新华社文章评论:惊喜和期待的背后,“盲盒热潮”带来的沉迷和赌博心理也在滋生异常消费。 归根结底,限量销售和绝版隐藏车型只是商家采取的营销策略,二手市场的繁荣只不过是一个看似美丽的泡沫。

情结都是弱点,执念才是人生的关键。 任何让人上瘾的东西都抓住了人性的弱点,盲盒也不例外。 请记住,盲盒只是一种娱乐性可选消费(consumerOptional),而不是“失去它或死亡”的刚性消费(consumerstaples)。 大脑分泌多巴胺产生快乐的方法有数千种,而且不一定非要“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