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扫盲资料 > 盲盒进货渠道泡泡玛特加盟-泡泡玛特:盲盒之后下一步是什么?

盲盒进货渠道泡泡玛特加盟-泡泡玛特:盲盒之后下一步是什么?

机票、文创产品、宠物……当一切都可以“盲盒”时,引发全民盲盒消费的泡泡玛特(09992.HK)遭遇了资本市场的无情杀戮。

短短三个月时间,泡泡玛特股价从2月15日每股107.60港元的历史高点跌至5月13日收盘价57.3港元/股,几乎腰斩。 目前市值为793.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57亿元,较高点下跌逾500亿元人民币。 面对产品价格的逐渐上涨和不断扩大的营收规模,二级市场却反其道而行之,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反馈,这令人非常惊讶。

作为“盲盒概念股”,泡泡玛特上市仅半年就悄然提价。 这是“收年轻人的韭菜”吗? 核心IP收入占比持续下降。 这是否意味着公众消费热情开始下降? 公司属性的特殊性在IPO时或许会溢价,但当认知回归本质时,泡泡玛特的股价和市值如何持续?

提高价格并开始收割?

“泡泡玛特涨价了。”

近日来,泡泡玛特因一禅小和尚山海禅居系列、骷髅熊猫系列等新品盲盒售价从59元涨价,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元至69元。 涨幅高达16.95%。 不少认真玩家也猜测泡泡玛特很可能全线涨价。

一时间,“泡泡玛特有意收割粉丝”的话题甚嚣尘上。

迫于压力,泡泡玛特于4月27日就涨价一事做出官方回应称,“由于供应链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人工成本增加,采取涨价策略来应对上涨的价格”。此外,潮流玩具的设计更加精细,工艺更加复杂,这也导致了成本的增加。

市场显然并不相信“成本论”的解释。

一位资深行业分析师告诉《数字新闻》,“泡泡玛特涨价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疫情后阶段,如果按照常规逻辑,企业会通过打折、限购、免责等多种手段来增加销量。”并逐步刺激市场消费力。仓促涨价可能会降低消费者的热情,尤其是像泡泡玛特这样毛利率超过60%的新消费品牌。”

此前,开元证券北京三营业部投资顾问总监刘宇告诉投资者网:“近期我们也注意到泡泡玛特的价格会上涨。 该公司回应称,这是由于成本上涨。 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市场需求。 下降,导致其不得不提高价格以维持收入和利润水平。 然而泡泡玛特的价格一上涨,就击中了盲盒产品最脆弱的点。 价格本身就高,如果叠加涨价,就会遭受损失。 很多资深球员。”

不难看出,与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涨相比,泡泡玛特涨价更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业绩增长疲软。

图片来自泡泡玛特2020年财报

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0年,泡泡玛特2018年、2019年、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15亿元、16.83亿元、25.13亿元。

尽管营收规模不断扩大,但营收增速却并未呈现同样的趋势。 2018年、2019年、2020年,泡泡玛特营收增速分别为225.95%、226.80%、49.32%。 尤其是进入2020年之后,营收增速甚至出现断崖式下滑。

一般来说,企业要想提高营收、盈利能力等核心财务指标,只能采用以下方法:直接提高现有产品的价格; 调整产品销售结构,加大单品对高客户的营销力度; 加强数字营销。 运营能力,以更轻松的态度增加利润; 并降低运营成本。

毫无疑问,泡泡玛特选择了最立竿见影的方式——涨价。 当然,这并不是说企业为了维持营收而涨价是错误的,但从其涨价引发的争议来看,这也对泡泡玛特本身构成了潜在威胁。

更重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这一赛道,后来者越来越青睐低价和SKU策略来吸引消费者,这对“先行者”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泡泡玛特前期制定的价格规则,如果消费者在心智尚未完全踏实的情况下选择提价,可能会失去大量非重度玩家。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在泡泡玛特几乎一手普及了盲盒之后,各种盲盒游戏开始在社会上无底线的泛滥,甚至出现了宠物盲盒。 这促使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其官网发布消费者警示,指出盲盒市场存在商家过度营销、涉嫌虚假宣传、质量难以保证、纠纷难以解决等四大问题。

核心IP难逃“降温”

从消费角度来看,当人们想到泡泡玛特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莫莉。 在泡泡玛特发展初期,很多人都将这个IP与公司等同起来。 公开资料显示,巅峰时期Molly产品的销售业绩占公司营收的40%。

招股说明书的风险提示中还提到,“莫莉潮流玩具产品销量的任何减少都可能对我们的收入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泡泡玛特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为了减少对单一IP的依赖,该公司近年来还有意加大IP的开发和采用。 2020年财报显示,泡泡玛特拥有14个“自有IP”(2019年12个)、30个“独家IP”(2019年22个)、81个“非独家IP”(2019年2019年)。 51)。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自主IP是指泡泡玛特自己开发的,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 独家IP是指由外部合作艺术家创作吉祥物,拥有独家商业授权; 非独占IP是指泡泡由第三方开发并授权吉祥物,Mart使用通常无法再授权的IP,包括迪士尼、环球影业、三丽鸥、神奇宝贝等IP。

图片来自泡泡玛特2020年财报

以本次涨价的骷髅熊猫系列为例,该IP是泡泡玛特2020年最新推出的孵化项目。财报显示,该IP以1.6%的营收占据“自有IP”第四位,排名第一。落后于 Molly、Dimoo、BOBO 和 COCO。

Molly“自有IP”的销售份额下降至14.2%; 上线仅一年的Dimoo占比12.5%; “独家IP”的PUCKY占比11.9%(但较2019年的18.7%大幅下降)。 可以看到,这些IP的销售业绩已经开始与Molly相媲美。

一种声音认为,依托现有的供应链、IP营销等优势,泡泡玛特一方面也在加强内部研发,增加IP数量;另一方面,泡泡玛特也在加强内部研发,增加IP数量。 另一方面,正在对外投资,比如继投资汉服国风品牌“超过13”A轮融资;规划更大的IP生态系统。这些举措有望帮助公司解锁新的增长点未来。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无论如何布局,泡泡玛特的商业“底盘”始终是卖IP产品,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热门IP的诞生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玄学”,存在着巨大的偶然因素。 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泡泡玛特出售的众多热门IP中盲盒进货渠道泡泡玛特加盟,只有莫莉最为出名。

无论如何,数据都在表明Molly的销量确实有所下降,这也反映出这个核心IP正在褪色,用户的消费意识已经开始逐渐偏离原来的Molly。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泡泡玛特对IP销售结构的调整已经开始显现成效。 不过,不少人担心,作为让泡泡玛特名气大、盈利的创始IP,莫莉对于公司来说意义重大。 逐渐下降的销售比例对于莫莉和公司本身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目前还很难说。

想象空间如何持续?

“外人”或许永远无法理解,一个小小的盲盒为何能掀起如此强烈的热潮,但热衷于它的粉丝却趋之若鹜,情不自禁。

或许正是因为泡泡玛特的这种特殊气质,才在上市时“一路领跑”,首日收盘价上涨近80%。 这是因为这种企业属性的特殊性更容易吸引投资者。 更何况,这种关注度本身就可以算是一种资本溢价。

然而,当二级市场平静下来回头看时,发现泡泡玛特的“背景”只是一家专注于IP的玩具公司,因此其股价也“腰斩”,可见这种市场情绪。

对于泡泡玛特未来的想象空间,上述行业分析人士指出,“盲盒”商业空间不可能通过复制一个又一个IP来打造。 关键是新一代正在接受新流行文化的洗礼。 ,就会出现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 这些表面因素最终都指向一点——那就是站在产品、功能、营销的维度上,形成了一种基于情感共性的“圈层效应”。

元气资本认为,泡泡玛特的全产业链布局一直是其优势之一——从上游角度来看,泡泡玛特正在考虑内容/虚拟形象的建设,以及游戏业务; 下游的泡泡玛特游乐园已经开工了。 基于此,轻度涉及内容也是一定程度上维持形象IP热度的可选补充之一,但内容的创作需要相对克制。 毕竟不受内容限制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才是图像IP的特点。 核心优势。

在当今“万物皆可盲盒”的时代,只要有一定的资金、人才、营销等方面的支持,任何人都可以开展盲盒事业:从便利店购物到文化还有博物馆里的创意产品,甚至是一些企业发放年终奖金的方式,盲盒随处可见。

但另一方面盲盒进货渠道泡泡玛特加盟,当盲盒开始充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人们“开盲盒”带来的兴奋感必然会持续下降。 这种情感敏感度的钝化最终会带来一个结果,就是针对盲盒消费力的崩溃。

不仅对于泡泡玛特如此,对于赛道上的所有品牌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