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扫盲资料 > 盲盒机票哪个app上有卖-这次盲盒聚焦“剩菜”

盲盒机票哪个app上有卖-这次盲盒聚焦“剩菜”

“一袋11.9元,一袋19.9元,这几天的早午餐和午餐基本都解决了。” 在写字楼下的面包店关门前盲盒机票哪个app上有卖,赶忙将两大袋“剩菜盲盒”收走的陈女士向华商报记者展示了自己的成果。

对于陈女士来说,上班前看看小程序中的“剩菜盲盒”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就算她不用每天下单吉祥物,但时不时进来的新商家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更何况偶尔还会开单。 性价比很高的一款盲盒。

最近像陈女士这样迷恋“剩菜盲盒”的消费者似乎越来越多。 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搜索“剩余盲盒”,各种相关图片和帖子下都有不少网友评论,分享自己的成果和经历。 尤其是近期官方宣布,以物尽其用为理念的“食物珍藏魔袋”落户重庆,引发了网友对“剩菜盲盒”的关注。

△图为一家面包店的货架。 (图片由摄图网提供)

盲盒家族又有新成员了

在“万物皆可盲盒”的消费时代,盲盒热潮仍在持续。 从玩具到文具再到机票,这次盲盒主打“剩菜”。

据了解,“剩菜盲盒”里的剩菜并不是客人留下的剩菜,而是还没出厨房的饭菜,或者是烤糕点、寿司等简单的饭菜。 从本质上讲,“剩菜盲盒”与近两年流行的过期食品有些类似,但前者的保质期更短吉祥物设计,最多只有两到三天,有的甚至建议食用它在同一天。

目前主流的“剩菜盲盒”一般都是在第三方平台销售。 除了上面提到的“食智魔袋”外,还有“打包”、“随身携带”、“饭盒”等。 这些第三方平台与可以提供剩菜盲盒的餐厅整合后,有效连接了消费者和商店。 顾客在线上预约,线下门店取货,平台从中赚取流量和佣金。 参与平台的商家中不乏知名品牌,如面包新语、陌陌点心、元麦杉杉等。虽然开盲盒基本靠运气,但由于其价格低廉且有知名品牌代言品牌,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好奇心,也契合了反对食物浪费的理念。 消费者普遍认为花的钱是值得的。

而且,对于餐饮店来说,处理“当天未售出的食物”是一个难题,往往唯一的选择就是处置、销毁等,这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成本也很高。

为此,商家们早就想出了各种办法。 例如,有些面包店晚上8点后所有产品均打折出售; 部分寿司摊位晚上8点后推出买一送一促销活动; 一些超市将过期牛奶与新鲜牛奶捆绑销售。 达到清理库存的目的。 时下流行的“剩菜盲盒”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促销方式。 通过薄利清库存,似乎更容易被商家接受。

依靠低价和环保抢占市场

据了解,“剩菜盲盒”的概念起源于丹麦。 商店可以将当天即将过期的食品放在网上,并以盲盒的形式进行折扣销售。 消费者可以在App上预约下单并到店提货。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商家处理当天卖不出去的食物,避免浪费,还可以让消费者以优惠的价格购买食物,节省生活成本。

在环保低碳、盲盒经济、过期食品三大标签的加持下,2021年开始在国内出现的“剩菜盲盒”逐渐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概念。

业内人士表示,“剩菜盲盒”的流行是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需求推动的。

经营者将其包装成“剩菜盲盒”并打折出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家的损失。 而“追求极致性价比”是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打开盲盒的感觉就像打开彩票一样。 消费者打开包装就能感受到未知的神秘感和惊喜感。 另外,它的性价比很高,年轻人对“剩菜盲盒”兴趣无穷。 因此,“剩菜盲盒”的出现符合年轻人的消费偏好,双方共同为“剩菜盲盒”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或者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作为快速发展的新产品品类,除了便宜方便之外,“剩菜盲盒”也引发了消费者对其食品安全风险的担忧。 例如,华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天晚上9点,一家寿司店出售的“剩菜盲盒”上没有标注生产日期和最佳品尝日期。 消费者去取餐时,也只是店员口头告知。

也有网友表示,放入“剩余盲盒”的通常是市场的剩菜。 换句话说盲盒机票哪个app上有卖,就是“味道不好,卖不出去”的产品。 一旦打开就不能退换货,只能自认倒霉了。 并且不排除部分消费者可能出于非理性消费或者好奇而跟风盲目购买。 初衷是“环保低碳”,却造成了二次浪费。

目前,我国尚未明确出台“剩菜盲盒”等即将到期的食品标准监管规定。 一切都建立在商家和消费者的双向诚信之上。 “剩菜盲盒”一旦售出,一旦发生纠纷,就很难追究责任。 对此,有专家直言,由于食品安全风险较高,不建议对保质期短的食品设置盲盒,建议监管部门加大对“剩菜盲盒”的监管力度。

去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拟对盲盒销售的内容、形式、销售目标等进行规定。 《指引》规定,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食品,并要求餐饮服务经营者利用盲盒产品开展促销活动时,不得诱导、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 目前,该指南仍在征求意见中,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对盲餐盒标准有更明确的指导。

来源丨中国商业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