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扫盲资料 > 泡泡玛特盲盒有哪些人物-“盲盒”被点名批评后,泡泡玛特路在何方?

泡泡玛特盲盒有哪些人物-“盲盒”被点名批评后,泡泡玛特路在何方?

对于很多人来说,年轻人热衷的盲盒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而这样的新事物也催生了一家市值近千亿元的公司——泡泡玛特。

经过一群粉丝“现金投票”,泡泡玛特于2020年12月11日正式上市。

据天眼查App融资流程信息显示,在香港上市前,泡玛特曾获得华兴新经济基金、正心谷资本等创投机构的融资。

资本买单后,投资者似乎很理解Z世代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不会担心早高峰错过地铁,但不会担心错过心仪已久的Molly娃娃。

然而,回归价值判断的理性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盲盒经济”的热潮似乎夹杂着虚假的“泡沫”。

盲盒OR“魔盒”,“赌徒心理”下的“狂欢泡沫”?

身处潮流的年轻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是盲盒,仍然算不上新时代的“潮流引领者”。 盲盒的火爆程度,用一组数字就一目了然。

根据天猫发布的《95后玩家手把手购物清单》,近20万人每年花费2万元收集盲盒,有的消费者甚至每年花费数百万元购买盲盒。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至2019年,国内时尚游戏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4.6%,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63亿元。

Z世代的年轻人或许没有马化腾眼中那么神秘。 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在消费行为上往往更加“富有想象力”:消费本身不仅满足消费对象的功能性、实用性,更多的是自我意识的表达。

比如,很多年轻人喜欢手办模型,并不是因为其功能性,而是因为手办模型所代表的动漫IP,以及内容身份的表达。 在此基础上,“盲盒文化”进一步延伸。

如果非要追根溯源的话,盲盒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日本明治时代末期。

当时,日本百货商店为了出售库存,经常将商品装在封闭的袋子里作为福袋,而福袋中商品的价值一般都高于其标价。 由于消费者在购买前无法知道自己购买的商品的价值,因此偶尔幸运的人可以买到价值更高的产品。

与商家使用福袋的“清库存”目的不同,如今的“盲盒”经济能够崛起,背后还有着另一套自洽的逻辑。

在VIPIT 1看来,当前“盲盒经济”之所以如此盛行,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另类的“赌徒心理”。

也就是说吉祥物,如果玩家在赌博游戏中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他就会下意识地陷入“谬误”:如果这次未能抽中想要的产品,那么下次抽到想要的产品的概率会增加,但不会增加。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其实每次抽奖的机会都是相等的。

例如,泡泡玛特的某系列产品,出现隐藏型号的概率为1/144,而出现特殊型号的概率仅为1/720。 这意味着,对于一些渴望获得某种限量版的年轻人来说,相比五十、六十元的单价泡泡玛特盲盒有哪些人物,他们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价格才能获得自己喜欢的限量版。

这个隐藏物品的出现比例很有趣,在一些游戏充值中有一种“强氪”的味道。

在游戏抽奖支付机制的设计中,很多稀有角色和稀有物品的出现比例都会被设计在“合理范围”内。 一方面,玩家获得稀有物品的希望不会太渺茫; 概率较低,为了维持稀有物品二手交易的价值,以及玩家对氪金的热情。

例如,在一款二次元RPG游戏中,某知名游戏主播花费数十万元绘制了一个SSR(游戏中罕见的角色)。

在盲盒中,这样的设置也无形中拉高了限量版娃娃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 比如《莫莉胡桃夹子王子》的正常单价是50、60元,在二级市场上涨到了1500。 元,溢价高达22倍。

就像曾经售价被炒到上万元的限量版AJ球鞋一样,如果有足够的溢价空间,就有可能形成二级市场交易的产业链。 换句话说,所谓的“盲盒经济”背后也可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 本质上,盲盒经济与“球鞋经济”没有什么区别。

无论是所谓的“盲盒经济”还是“球鞋经济”,本质上都是“赌徒心理”的下一场泡沫狂欢。 盲盒经济的“狂欢”能持续多久,仍是未知数。

二级市场呈现“一波三折”,潜在监管或成“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泡泡玛特上市后可谓一波三折。 香港股市上市后,高开低走,几度下跌。 上市仅两周,就迎来舆论危机。

此前,有网友爆料称,在济南万象城泡泡玛特购买的盲盒产品已被拆解,疑似转售。

12月24日,泡泡玛特回应称,5名店员自行打开了11个盲盒,拿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后才结账。 涉事店员已被解雇。 同时,泡泡玛特表示将开始对各地门店进行检查,加强监管。 欢迎广大粉丝和消费者继续监督。 消息一出,泡泡玛特股价应声下跌。 截至12月28日,泡泡玛特股价下跌近10%。

资本市场表现遭遇挫折。 盲盒二次销售后,或许是各种问题开始显现的征兆。 对于站在聚光灯下的泡泡玛特来说,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对于火热的“盲盒经济”,新华社的语气意味着“泡沫玛特”前进的道路上有更多的迷茫和黯淡。

12月26日,新华社发文评论称,“惊喜和期待的背后,‘盲盒热潮’带来的成瘾和赌博心理,也在滋生畸形消费。” 此外,新华社发文点名批评泡泡玛特后,认为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盲盒商业模式,也应避免其异常发展,给社会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年轻人的成长。

新华社的担忧不无道理。 从法律角度来看,盲盒产品本质上是合法销售给未成年人的产品,但对于缺乏识别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二级市场高价的诱惑以及盲盒本身的“成瘾”也可能造成未成年人“误入歧途”并失控。

“盲盒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后面就会有无数次。” 盲盒爱好者小李对网络说:“这是一座消费主义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坑,而外面的人还渴望进去。”

过去的教训就是过去的教训。 可以预见,未来更多的监管政策将会逐步出台,以限制所谓的盲盒经济。

监管归监管,盲盒经济不能一棍子打死。 卖盲盒的本质其实就是卖想象力。 毕竟,在打开盒子之前,你永远不会知道它是否是你想要的。 内卷化越来越严重,现实生活压力沉重。 这也是事实。 的价值。

不过,对于以盲盒模式为核心的泡泡玛特来说,或许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方式。

社交货币驱动下,泡泡玛特能否突破A型增长“陷阱”

从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A型成长到U型成长的过程。

一般来说,生命力强的公司,早期成长速度极其迅速。 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各种问题开始出现,需要为业务的长期增长寻找进一步的支撑。 这个过程是一个U型企业。 成长所必需的。

例如,淘宝在用户商家的早期阶段增长迅速,但在早期增长阶段之后,假货和售后问题开始出现。 此后,通过有效的生态治理以及通过菜鸟整合物流网络,阿里最终形成了电商基础设施综合B端的长期业务增长基础。

然而,成功的公司只是少数。 大多数企业在达到顶峰之前未能找到长期增长的基本面,反而迅速下滑,陷入A型增长的陷阱。

典型的公司,如手机行业的诺基亚,在2G通信时代经历了增长,但未能及时将智能手机作为业务增长的引擎,反而迅速衰落,最终不得不将业务出售给微软。

因此,企业成长曲线的U型成长曲线是长期主义的成长,而A型成长曲线则是企业在长期发展壮大中必须克服的陷阱。

因此,泡泡玛特目前最需要的是如何在短期高速增长后找到支撑业务的长期增长面,并抵消未来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从而克服A型困境。成长陷阱。

为什么泡泡玛特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快速增长并成功上市? 一方面是对Z世代年轻人需求的精准洞察,更重要的是在社交货币的驱动下,泡泡玛特成功实现了社交零售的裂变增长。

这种由社交货币驱动的裂变式增长主要来自三个维度:身份、价值和社会个性。

社会身份:所谓社会身份市场价值,是指某种产品的用户需要有明显的识别符号。 对于跑玛特来说,就是打造MOlly IP下的粉丝文化。

社会价值:一方面,社会价值具有话题性,比如定期推出限量版,制造话题热度,让产品具有社会因素。 另一方面,它可以产生突出用户现实身份的标签。 例如,收集某个系列的全套公仔,不仅可以体现同人IP粉丝的忠诚度吉祥物设计,还可以体现用户本身的经济实力。

社交角色设计:基于社会人和社会价值,无论是盲盒还是莫莉娃娃,实际上都成为了年轻Z世代塑造社交角色的工具。 社会一代的年轻人渴望获得关注,提升自己的人格。 社会影响力。

社交零售裂变的成功显然是短期的。 显然,当下一个趋势上涨时,无论是盲盒还是MOLLY娃娃,可能已经无法支撑企业在资本市场的长期成长。

从互联网江湖(VIPIT1)的角度来看,跑玛特需要克服A型增长陷阱。 从短期主义到长期主义,从产品IP到内容IP是必由之路。

在社交货币+投机心理的驱动下,企业固然可以实现短期增长,但要想实现长期增长,内容IP的打造始终是一道绕不过去的门槛。

其实说到新潮的游戏公司,就不得不提万代了。 作为国际IP潮流玩家,万代拥有《高达》系列、《龙珠》系列、《海贼王》系列等国际IP内容。 而这些经久不衰的IP,都是基于粉丝认可度高的内容。

从内容IP创作到潮剧制作、制造和营销,万代已经形成了从内容到产品再到消费市场的闭环生态。 高价值IP下的粉丝经济生态是万代得以长期增长的根本所在。

对于泡泡玛特来说,要克服短期增长陷阱,仅仅以盲盒的形式打造MollyIP是不够的。 只有真正形成优质的内容IP,以内容IP为核心,延伸到发行、渠道、衍生品等领域,才能够形成长期增长的持久动力,才有希望成为另一个“迪士尼”。

但从国内动漫、游戏等内容产业的发展演变来看泡泡玛特盲盒有哪些人物,任何一家公司做到这一点都不容易,更何况从未涉足内容创作领域的泡泡玛特。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泡泡玛特的高市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偶然的。” 有投行人士告诉互联网江湖:“泡泡玛特的短期增长还是更多取决于盲盒模式本身的成瘾性,我看不出它的核心壁垒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