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扫盲资料 > 游戏盲盒是什么东西?-是时候放弃“一切都可以盲盒”了

游戏盲盒是什么东西?-是时候放弃“一切都可以盲盒”了

从最早的玩具盲盒游戏盲盒是什么东西?,到文具盲盒、生鲜盲盒、机票盲盒、宠物盲盒……最近,饮料盲盒出现在北京街头,让盲盒潮流越来越流行。 。 “万物皆可盲盒”的趋势。 然而,随着过度营销、虚假宣传、质量低劣、售后纠纷等问题频频出现游戏盲盒是什么东西?,盲盒经济似乎正在逐渐失控。 人们不禁要问:是不是一切都可以“盲目”? 盲盒经济如何重回正轨?

现象

饮料盲盒抽取过期食品

在三里屯的一家街边小店里,新安装了盲盒饮料自动售货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

盲盒饮料机有1.8元、5.8元、8.8元三种不同价位。 每个价位都有一定几率获得带有独特包装袋的隐藏型号。 消费者在购买时,完全无法预测饮料的品牌、口味等信息。 答案只有扫描二维码付款后打开提货口的那一刻才能揭晓。 这种不确定的玩法,激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好奇心和购买欲。

虽然商家在店内的墙上贴出了这样的标语:“占便宜还不够,不可能吃亏!” 但这些盲盒饮料真的“物有所值”吗?

记者购买了售价1.8元6次、5.8元4次、8.8元2次的饮料盲盒。 其中,1.8元摊位从盲盒中抽出的饮料大多是同一品种,而其余两个摊位则抽出市场上不常见的进口汽水、碳酸饮料和果味汽水; 5瓶饮料是下一期的。 产品距离保质期仅剩1至2个月; 7瓶饮料的市场价格低于盲盒价格,仅5瓶饮料的市场价格略高于盲盒价格。

丁女士选择了5.8元的盲盒饮料后,从机器里掉出来的是一瓶儿童果汁。 她用手机查了一下网上的价格,说道:“这瓶饮料网上卖6.2元,虽然看起来不亏,但如果让我自己选择,我是绝对不会买的。”喝。” 然而。 她觉得新鲜的体验还是蛮有趣的,打开盲盒的那一刻也是满足自己好奇心的一种方式。

在附近工作的王先生赢得了售价5.8元的隐藏“福袋”。 里面是一瓶花生奶饮料。 瓶子上标注的生产日期是2020年8月,距离保质期只有一个月了。 “又是一个惊喜,我不喜欢上次买的椰子饮料。” 王先生抱怨道。 在他看来,打开盲盒本身就是一场赌博,他应该做好认输的心理准备。 “最后商家赚钱了,清库存了,真的能亏本卖吗?”

问题

“失控”盲盒一片混乱

近年来,随着盲盒越来越流行,盲盒的风潮已经从时尚行业蔓延到饮料、零食、文具、化妆品、生鲜等行业。 就连旅游业也纷纷加入其中。

“98元单程票!不喜欢?全额退款。” 今年清明假期,某旅游平台推出的“机票目的地盲盒”活动吸引了2000万人次参与。 消费者只需花费98元,即可获得一张随机目的地、随机日期的国内单程机票。 五一假期前夕,携程、去哪儿、飞猪等平台也推出了机票盲盒。 有的平台还推出了两人隐藏产品、升级,甚至酒店加设盲盒等诸多活动。

然而,在热度消退之前,机票盲盒却频频出现问题,导致口碑下滑。 记者调查发现,盲盒票出售的大部分门票实际上都是末期门票。 一些购买酒店盲盒的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的盲盒价格高于实际酒店入住价格。 在机票退改签方面,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购买的盲盒航班取消后,平台不提供退款,非自愿变更仅限原定日期前后3天内。 截至7月4日,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盲盒票”的投诉多达289起,大部分问题集中在无法正常退换货上。

在各个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上搜索关键词“盲盒”。 盲盒店、盲盒拆箱、盲盒送货随处可见。 网上盲盒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 打开直播平台,搜索“快递盲盒”,你就会看到各种盲盒拆箱直播,点赞数达数十万。 主播坐在成堆的盲快递箱前,用刀切开每个快递箱,将拆下来的发饰、杯子、棉签展示在镜头前。 偶尔拿出蓝牙耳机、手表等,夸张一下。 喊道:“值得!”

据主播介绍,这些盲快递箱都是无人认领、丢失的快递包裹,没人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事实上,从事此类业务的商家透露,很多快递盲盒并不是真正的快递,而是用毫无价值的废品包装的“快递”。 就连商家也懒得去买那为数不多的正品快递物品。 想要“垃圾货”。

也有一些盲盒商家为了好奇或者吸引眼球而逐渐失控。 5月3日,爱心人士在成都发现160多只猫狗被打包发运。 快递清单显示,寄送的物品大部分都是稀有品种,但箱子里其实装的是普通的猫狗。 使用普通快递邮寄猫狗,缺乏必要的疫苗接种手续,还要面临长途运输……“宠物盲盒”的乱象突破了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盲盒发展至今,早已跳出了单纯的时尚玩具领域吉祥物,逐渐演变成商家造势、牟利的营销手段,从而引发了诸多混乱和问题。

探究原因

为何商家纷纷尝试盲盒?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伟分析,盲盒的本质在法律上是一种“拍摄合同”。 拍摄合同往往带有一定的风险,合同签订时无法准确判断合同的效果。 这最初起源于保险合同,后来逐渐扩展到彩票、期权、在线抽奖等,直到流行的盲盒出现。

为何商家如此热衷于试水盲盒营销? 在朱伟看来,主要原因是商家利用了消费者的赌徒心态,从中谋取利润。 盲盒消费的随机性给人一种不确定感。 消费者不知道盲盒里的产品是什么,所以就会好奇,也会产生以小博大的赌徒心态,从而导致非理性消费。

与此同时,一些商家也在利用盲盒营销模式,利用盲盒作为“清库存”的工具,淘汰一些滞销产品。 有些产品本身并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商家只是想利用盲盒的营销热情来处理积压的产品,尤其是在设计规则不明确的情况下。 其中,存在商家过度营销、虚假宣传等诸多问题。

此外,一些商家还利用盲盒来炒作“爆款产品”。 不少商家推出的盲盒号称限量版卡通人物,制造稀缺性,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达到类似“饥饿营销”的效果。 在盲盒衍生的二手交易市场上,一些限量版盲盒甚至被卖到天价,催生了灰色产业链。 “这些‘爆款’在二手市场上的价格很高,但其本身的价值并不高。各种所谓的限量版无非是厂家通过控制产量制造供需失衡,以达到囤积的效果,达到炒作的目的。这种‘投机’行为,也助长了盲盒的持续崛起。” 朱伟说道。

建议

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盲目”

在朱伟看来,目前盲盒市场非常巨大。 这种营销模式看似“万物皆可盲盒”,但实际上并不适用于所有产品。 例如,食品饮料等行业可能涉及消费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 由于盲盒的内容不确定,因此也不确定是否会损害消费者的健康。 产品是否在保质期内? 是否含有任何可能引发消费者过敏的物质? 这些必须在消费者购买商品前明确说明。

北京长虹律师事务所律师彭彦军进一步补充说,药品、医疗器械等产品也应禁止盲盒销售。 此类产品需要严格对应适应症或适宜人群,并且必须充分告知消费者。 正确的。 此外,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宠物盲盒也应该被禁止。

“如果商家以盲盒名义清仓商品,冒充真货、冒充假货,就构成欺诈。” 彭彦军认为,盲盒中有些信息可以“盲”,但有些信息不能“盲”。 目前流行的盲盒通常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从外包装上难以了解产品,缺乏对产品细节的告知; 其次,提取概率缺乏透明度,本质上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和选择的自由。 虽然盲盒销售中的产品款式有一定程度的保密性,但商家应充分告知消费者与产品质量和服务相关的信息,如盲盒中商品的商品价值、出现概率、配送方式等关键信息。盲盒。 诚实透明,确保消费者做出明智的选择。

另外,退换货规则也不能“盲目”。 如果商家提出盲盒不退不换,属于霸道条款,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当前盲盒市场存在四大乱象:商家过度营销,消费者容易“上瘾”; 商家涉嫌虚假宣传,收到的商品与宣传不符; 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假冒伪劣“三无”产品时有出现;消费纠纷难以解决,售后服务亟待完善,如何加强对这种新型营销模式的监管已成为当务之急。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彭彦军建议,对于盲盒产品,应该出台相应的产品规范,明确盲盒产品的范围和“盲目”程度,明确盲盒产品合法与非法销售的界限。 同时,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提高证据意识。

朱伟建议,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盲盒市场要想长久发展,必须在法治轨道上稳步运行。 盲盒经营者要自觉依法诚信经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关注盲盒幕后黑手。 过度炒作、囤积居奇、虚假宣传等一系列问题,将净化盲盒经济乱象,让行业自主与政府监管共同发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