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盲盒app-泡泡玛特陷入“盲盒”
3月15日,泡泡玛特“盲盒经济”被曝光。 据央视财经报道,有消费者表示,泡泡玛特产品价格虚高,导致过度消费,产品质量较差。
此次曝光的产品是泡泡玛特与肯德基联名盲盒,已经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今年1月,泡泡玛特与肯德基联合推出99元Dimoo盲盒套餐,其中包含6款常规款式和1款隐藏式盲盒,但隐藏式出现的概率仅为1:72。 据当时媒体报道,为了集齐所有盲盒,一名消费者花费10494元一次性购买了106个包裹。
1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点名肯德基泡泡玛特#登上微博热搜。 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肯德基利用限量版盲盒销售即食产品是一种“饥饿营销”刺激消费的手段,导致消费者为了获得限量版盲盒而过度购买,造成不必要的食物浪费。
被“3·15党”点名后,泡泡玛特当晚回应称,“将尽快调整业务,未来与食品行业的授权合作中,暂停所有定制盲盒业务,消除可能的情况”。食物浪费,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
此外,泡泡玛特盲盒产品炒作、价格虚高的问题也被点名。 “一个生产成本只有30元的产品,做成盲盒,在二手市场上价格飙升到700、800元。” 泡泡玛特回应:“泡泡玛特过去没有这样做,未来也不会这样做。” 形式参与潮流玩具二手市场。”
不过,《消钛》在得物App上搜索发现,一款70厘米的泡泡玛特INSTINCTOY MEGA EROSION MOLLY潮玩偶售价高达99989元,3人付款,9000多人想要。 与此同时,在二手产品交易平台上,泡泡玛特盲盒中隐藏的模型被以高出3-5倍的价格出售。
同样引发热议的还有泡泡玛特产品的质量问题。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与泡泡玛特相关的投诉多达7552条。 大部分投诉是由于泡泡玛特存在缺陷、不可退款、盲盒机制存在欺诈等问题引起的。 此外,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发帖表示,自己在网上赢得了泡泡玛特的隐藏模型,但到货后商品被调换了。 但客服以“与原装产品不兼容”为由拒绝换货。
对此,泡泡玛特向上海市消保委回应称,“由于泡泡玛特推出的公仔属于热销系列,因此出货量较大。 不同批次的产品来自多个工厂,可能存在细微差别。 差异。 经调查发现,由于工厂与公司内部信息同步的时间差异,导致消费者对交换的娃娃的判断存在偏差。”
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军认为,盲盒玩法类似于赌博。 这种方法缺乏公平性和合理性。 除非有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才能真正可持续。
“盲盒经济”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成为投诉焦点,引起众多监管部门的关注。 除了被中国消费者协会点名外,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还发布了《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给出了20条合规建议,为盲盒销售划出了红线。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大学校长杨雪梅也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强盲盒市场监管的建议》,呼吁加快盲盒市场监管。出台管理措施,规范盲盒市场行为。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姜瀚告诉《消费钛》,“随着相关政策的发布,目前的监管不再是空白泡泡玛特盲盒app,整个盲盒市场变得更加规范。对于企业来说,真正的高优质企业实际上可以在市场的发展中生存得更好,标准的市场门槛越高、准入条件越严格,对整个行业来说将是长期利好。
股价“跳水”
公开资料显示,泡泡玛特成立之初,品牌最初定位为“潮流生活方式百货店”,共推出玩具、家居、数码产品、零食等8个品类产品。 2015年,泡泡玛特开始从零售公司转型为集艺术家发掘、IP运营、消费者触达和潮流玩具文化推广于一体的平台企业。
2016年8月,泡泡玛特推出莫莉星座系列,仅用时4秒,200套产品上线销售。 后来,泡泡玛特发现了“盲盒”中隐藏的商机,将潮流玩具放入盲盒中,给消费者一种类似“赌博”的心理感受,让泡泡玛特迅速掌握了“致富密码”。
2017年至2019年,泡泡玛特营业收入分别为1.58亿元、5.14亿元、16.83亿元。 2018年、2019年营收增速分别达到225.4%、227.2%; 净利润分别达到160万元。 、9950万元、4.51亿元,实现爆发式增长。
业绩的快速增长让泡泡玛特迅速进军资本市场。 2020年12月11日,“潮股第一股”泡泡玛特在香港成功上市,发行价为每股38.5港元。 上市首日,泡泡玛特股价飙升至每股68.82港元,总市值突破千亿港元。 2021年2月,泡泡玛特股价达到最高点107.6港元/股,总市值近1500亿港元。
对此,姜瀚认为,“其实泡泡玛特的这种营销方式很常见,‘盲盒经济’有惊喜效果,能给消费者惊喜感和新鲜感,比直接购买就可以了。” 玩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年轻人更喜欢自娱自乐,自我愉悦是买东西的核心要点,所以为了情感价值和自我愉悦而消费是很多年轻人的共同选择。”
然而,受肯德基联名盲盒负面消息影响吉祥物,泡泡玛特股价开始暴跌。 1月28日,泡泡玛特跌破发行价,收于每股37.7港元。 截至3月17日16:00收盘,泡泡玛特股价为每股33.10港元,总市值为464.04亿港元。 股价较最高点已下跌近70%,总市值蒸发近千亿港元。
在徐雄军看来,泡泡玛特的盲盒市场已经慢慢开始走向死胡同。 “随着盲盒经济的衰退和监管的收紧,泡泡玛特应该开始反思盲盒营销方式是否真的能够持续下去。”
不会讲故事的IP公司
业界将盲盒业务与泡泡玛特等同起来,但泡泡玛特却试图匹配迪士尼的发展模式,削弱该公司的“盲盒经济”。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泡泡玛特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就是五年内成为中国最像迪士尼的公司。” 企查查App表明泡泡玛特有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 已成立公园管理公司,并与北京朝阳公园达成合作,授权使用公园及周边街道、森林的“欧式”项目。
此外,在泡泡玛特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王宁表示,“泡泡玛特推出前后,我们反复向人们解释,泡泡玛特不是一家盲盒公司,而是一家潮流IP公司。 玩公司。”
但事实上,盲盒一直是泡泡玛特的主要收入来源。 泡泡玛特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2020年上半年,泡泡玛特盲盒产品营收分别为9140万元、3.596亿元、13.592亿元、6.89亿元,占泡泡玛特营收的1.3%。分别是收入。 占Mart总收入的57.8%、69.9%、80.7%、84.2%。
截至2020年6月30日,泡泡玛特共运营93个IP,其中自有IP 12个、独家IP 25个、非独家IP 56个。
虽然IP这么多,但能称得上“爆款”的IP只有Molly和Pucky两个。 泡泡玛特财报显示,莫莉2019年营收为4.56亿元,占总营收的27.1%; Pucky占泡泡玛特总营收的18.7%; 其他IP销售额占比不足10%。
2021年上半年,泡泡玛特仅有6个IP收入过亿元,包括Molly、Dimoo、SKULLLPANDA、Bunny、怪兽、PUCKY。 其中,滴滴2021年上半年收入为2.05亿元,但占泡泡玛特总收入的份额从2020年同期的14.4%下降至11.6%。
但事实上,消费者对Molly和Pucky这两个IP的热情已经逐渐减退,这一现象也开始体现在泡泡玛特的营收数据中。 2020年,莫莉营收降至3.57亿元,占泡泡玛特总营收的14.2%; 2021年上半年,莫莉营收降至2.04亿元,占泡泡玛特总营收的14.2%。 占总收入的比例下降至11.5%。
与迪士尼每个IP背后都有值得称道的故事不同,泡泡玛特众多的IP并没有足够的故事来支撑其后续的业务发展。 有业内人士认为泡泡玛特盲盒appip形象,没有故事的IP生命周期不可能长久。 泡泡玛特这样的IP无法留住潮流玩具爱好者的心,更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