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扫盲资料 > 泡泡玛特图片-10年市值千亿,泡泡玛特的黑暗故事

泡泡玛特图片-10年市值千亿,泡泡玛特的黑暗故事

文丨铅笔路记者 韩希燕

一边被质疑,一边打破质疑,这就是泡泡玛特的真实写照。

上周,泡泡玛特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首日大涨79.22%,市值逼近千亿港元。 然而上市后,泡泡玛特股价却一路过山车,起起落落,在市场质疑与认可中来回反转。

有评论称,泡泡玛特是国内顶级VC的“集体失手”。 因为公司成立初期,并没有大基金参与投资。 但事实上,并不是这些顶级机构没有投资机会,而是因为他们“看不起他们”。

事实上,时至今日,不少投资者仍对泡泡玛特“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沉迷于开盲盒? 潮流玩具为何有如此大的市场? 为何泡泡玛特能够取得令人惊讶的成绩?

3年净利润暴涨近300倍,毛利超60%,回购媲美医美,面积效益高于海底捞……漂亮的财务数据,以及时常被提及的“盲盒炒作”话题称霸社交媒体,出圈 泡泡玛特推出后,一下子从“没人懂”变成“人人都懂”——因为赚钱。

不过,虽然泡泡玛特的成绩令人瞩目,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其未来的一切障碍和质疑并未消除。 徘徊在监管边缘、IP生命周期有限、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市场占有率难以达到高位、回购率面临风险……在感叹泡泡玛特高速增长的同时,声音反对者的人数正在增加。 并且没有减少。

上线后,泡泡玛特的故事刚刚翻开了新的篇章。 如果我们想打造“中国的迪士尼”,摆脱“只是一家零售公司”的标签,路还很艰难。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于铅笔路记者采访及网络公开信息。 这些论点不可避免地带有偏见,并非故意误导。

从“看不起”到“看不懂”

经过暴涨、急速下跌、再由跌转升,泡泡玛特上市后的市值经历了一波三折。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仅仅几天后,诋毁泡泡玛特的声音再次出现。

尽管泡泡玛特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消费者和投资者双方的认可,但不少金融业内人士仍不看好该公司未来的业绩,认为其分红期“只有几年”“三年左右”。未来几年。” -5年黄金发展期”。

事实上,作为“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自诞生以来就未能逃脱被“质疑”的命运。

2010年11月17日,泡泡玛特第一家店在中关村欧美的一个小角落开业。 创始人王宁最初将品牌定位为“潮流生活百货”,共推出玩具、家居、数码产品、零食等8个品类产品。

此前,团队花了半年多的时间选店址,却遭到商场和商场的拒绝。 由于品牌太弱泡泡玛特图片,连店员都很难招到。 好不容易招到店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店长就带领店员集体辞职。

2015年底,王宁和他的团队在盘点经营情况时发现,一款名为“Sonny Angel”的日本IP玩具销量持续快速增长。 他甚至直接在微博上与王宁互动,分享自己饰演Sonny Angel的感受。 王宁惊讶地问团队:“有类似的产品吗?如果没有,我们就自己做。”

次年1月,王宁在微博上向粉丝问了一个关键问题:“除了收藏Sonny Angel,你还喜欢收藏什么?” 在数百条回复中,50%的人得到了相同的答案“Molly”。 对于这个问题,泡泡玛特高管后来对王宁表示,“你的微博值一个亿。”

此后,发掘更多时尚玩具艺术家、推出自营时尚玩具就成为了王宁的目标。 后来泡泡玛特从一家什么都卖的文具杂货店,到成功打造出宝藏IP,再到现在在香港上市。

看似顺利的10年,泡泡玛特实际上面临着质疑。 几年前,当王宁急需融资时,泡泡玛特还没有找到自己的IP作为利基。 作为线下门店吉祥物,泡泡玛特被投资者视为“一家卖娃娃、小乒乓球的格子店”,或者是“不亏不盈,但不算大生意”。

我见过几乎所有的投资者和FA。 当时王宁总是带着很长的PPT,说自己想成为中国的万代、美泰(日美玩具巨头),但每次他都只是顺势而为。 走开,失望而归。

即使从渠道商转型为IP运营商,泡泡玛特一开始也并不受欢迎。 泡泡玛特并不一直受到资本的青睐。 公司成立初期,没有大基金参与。 不是他们没有接触,而是他们对此并不看好。

2016年,王宁为了获得更多的曝光度,参加了一档创业真人秀节目。 展会期间,有投资者认为泡泡玛特的经营门槛并不高。

王宁当时解释说,“门槛一点也不低,我们把店开在最好的商场里,这些商场不是你有钱就能开的。如果我们想开在LV旁边,我们就需要商场和LV的双重认证。” ,他们认为你的产品、服务和店铺地位值得与他们做邻居。 这是泡泡玛特成立以来积累的门槛。”

然而,这里的一些讲师将泡泡玛特比作他们收集勺子的爱好。 其他投资者也纷纷效仿,开始争论,焦点很快转移到一维或二维的问题上。

在泡泡玛特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过刘沁重注小米、房爱智支持完美日记的故事。 其中一些只是互相支持的小型风投或天使投资人。 屡屡融资失败,让泡泡玛特长期悬而未决。

当时没有人知道泡泡玛特的曙光即将到来。 Z世代的购买力超乎想象,收集这些玩偶的乐趣很快在新兴市场实现,成为年轻人最“烧钱”的爱好之一。

就像泡泡玛特一样,年轻一代只爱自己所爱,并不关心外界的看法。 泡泡玛特被无数投资者拒绝,因为他们不了解年轻人的行为模式,更不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诉求。 炒鞋、盲盒的行为在他们眼里是极其可笑的,但却催生了一笔足以让他们“摸不着头脑”的大生意。

从“没人懂”到“大家都懂”

真人秀录制结束一段时间后,泡泡玛特联合创始人斯德突然对王宁说了一句话:“天亮了。”

从2014年开始,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亏损,后来凭借Molly和Pucky两大IP,泡泡玛特扭亏为盈。

2017年初秋,数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朝圣者”涌入国家体育场“鸟巢”旁6500平方米的“玻璃大盒子”。

他们“朝圣”的对象是玻璃展柜里的“玩具”。 在这些人偶和怪物面前,挤满了争相拍照的游客。 更有什者,他们连续几天通宵排队,只为了买到自己喜欢的潮流玩具,见到自己欣赏的艺术家。

这是2017年9月8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北京国际潮流玩具展”(简称BTS Show)的缩影。来自美国的110余位国内外知名设计师、艺术家,德国、日本、台湾、香港、韩国等都带着自己的设计作品来到这里参加展览。 短短三天时间,参观人数突破2万人次。

吸引这些“朝圣者”的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安身立命的空间。 它是一个人的个人爱好,也是一群人的身份认同。 用通俗的话来说,随着消费升级和潮流文化的兴起,潮流玩具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但这一趋势的最大推动者和最大受益者是泡泡玛特和王宁。

2017年,泡泡玛特首次参加“天猫双11”活动,当天销售额达到120万元。 2018年以来,泡泡玛特表现惊人,保持快速增长。 2018年,收入增长225.4%。 当年“天猫双11”期间,其销售额突破2800万元,增长超过21倍。

到2019年,泡泡玛特营收增长227.2%,双11期间销售额8212万元,以295%的增速成为“天猫双11”整个玩具品类第一。

双十一成绩出来后,王宁对团队说道:“这不仅仅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更是见证历史的时刻。作为国产品牌,我觉得超越乐高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

今年双十一期间,其天猫旗舰店销售额达到1.42亿元,成为玩具品类“亿元俱乐部”的首位成员。

“这个时候,潮流玩具和盲盒的生意已经从‘没人懂’变成了‘人人都懂’。” 一些投资者感叹这两年市场的变化。

当泡泡玛特与莫莉掀起一股风潮,盲盒独特的经营方式让业绩增长趋势明朗时,各大机构主动伸出了橄榄枝。

短短半年时间,泡泡玛特从市场冷门项目,成为备受追捧的资本宠儿,各类投资者都无法投资。

“其实很多投资者并不了解泡泡玛特,也不了解盲盒。 吸引他们投资的是泡泡玛特的财务状况。”一位投资人表示。

据泡泡玛特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泡泡玛特营收分别为1.581亿元、5.145亿元、16.834亿元。 2018年和2019年的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25.4%和227.2%。 %,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 2017年至2019年泡泡玛特图片吉祥物,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56万元、9952万元、4.51亿元。 三年净利润暴增近300倍。

泡泡玛特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印钞机”。 投资者的口中也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的一年里,每位投资人都提到对王宁的印象,都赞不绝口:性格冷静,话不多,情绪和愤怒淡泊,具备“消费企业家”的诸多优秀品质。 ”。

但过去投资者对他的评价是:学历平庸,没有正式的工作经验,说话表情冷静,没有感染力,团队也不是精英。

这就像现实版的“不要欺负年轻人致贫”。

从“零售商”到“中国版迪士尼”

其实直到今天很多人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会沉迷于开盲盒呢? 为何泡泡玛特能够取得令人惊讶的成绩?

尽管泡泡玛特在财报中的表现如此惊艳,但其产品却常常给人一种“平淡”的印象。 即使很多消费者接触了泡泡玛特后,往往也能一眼看穿其盈利模式,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对“隐藏款”或“限量款”的渴望。

过去有收藏卡等“盲盒”玩具,但随着观众年龄的增长,即使是最稀有的恐龙或水浒英雄也会失去吸引力。 至于泡泡玛特推出的莫莉娃娃,如果用户对它没有兴趣,它显然只会成为一个装饰品。 基于这样的风险,不少媒体质疑泡泡玛特目前的股价是“泡沫”。

在潮流玩具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IP。 泡泡玛特也被大众定义为市场上的IP全产业链公司,即连接IP设计师和消费者的双边平台。 其产品之所以畅销,与其强大的IP密不可分。 但关键问题是,IP的保质期能有多长?

2016年,泡泡玛特凭借Molly的推出而名声大噪,瞬间淡出娱乐圈。 招股书显示,2017年和2018年,其基于Molly形象的销售额分别占总销售额的89.4%和62.9%。 如此大的比例可以说是其“主心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开始出现审美疲劳,所以泡泡玛特需要不断打造新的热门IP。 2018年推出了Pucky,2019年推出了Dimoo和Labubu,2020年推出了SKULLPANDA。随着新角色的推出,以Molly形象为主题的产品销量占比已下降至2019年的32.9%。

单一IP不可能在市场上长期流行,每个IP也很难跨越其固有的生命周期。 Molly收入贡献的下降也说明了这一事实。 泡泡玛特的招股说明书中还提到,“不能保证Molly的受欢迎程度和市场接受度将保持在目前的水平。”

除了自身问题外,阻碍泡泡玛特发展的还有外部因素。 如今,市场上的玩家越来越多。

招股书显示,2019年,泡泡玛特市场份额位居潮流玩具市场第一。 市场玩家包括IP Station、十二楼文化、1983、52toys等。根据Frost & Sullivan报告,2019年市场份额前五名分别为8.5%(泡泡玛特)、7.7%、3.3%、1.7%和1.6 % 分别。 不同之处。

“泡泡玛特面临的更大威胁可能来自于来自各行业的强大竞争对手。” 一位熟悉潮流玩具市场的企业家说道。 事实上,名创优品还开发了自己的潮流玩具品牌TOPTOY,定位为“亚洲潮流玩具集合店”; 星巴克、宜家等品牌也开始销售带有自己IP形象的盲盒。

从中长期来看,仍不看好泡泡玛特的投资者也认为,“入局者众多,这背后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盲盒商业模式门槛低、可复制性强”。 。 另外,只要泡泡玛特盲盒销售模式的法律风险就一直存在,无法完全消除。”

面对外界对泡泡玛特未来的质疑,王宁曾表示,“很多人认为泡泡玛特就是开店、做零售。 现在有些人认为我们是在制造玩具。 事实上,我们的业务板块不只是大家看到的零售,还有艺人经纪、互动娱乐业务、衍生品开发与授权、潮流玩具展览等。”

但现阶段,泡泡玛特依然依靠双重属性支撑千亿市值:文化属性(IP)和娱乐属性(盲盒)。

王宁想要打造“中国迪士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