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扫盲资料 > 泡泡玛特盲盒加盟实体店-盲盒退出市场后,泡泡玛特还能火多久?

泡泡玛特盲盒加盟实体店-盲盒退出市场后,泡泡玛特还能火多久?

以盲盒闻名的潮流百货零售品牌泡泡玛特终于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今日,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在联交所主板上市。 高开 100%,报 77.1 港元,总市值达 1,065 亿港元。

泡泡玛特公告披露,要约价格确定为每股38.50港元。 预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为50.25亿港元,每手200股。 香港发售股份初步可供香港公开发售认购。 总数的356.74倍,全球计划发售1.357亿股。 泡泡玛特本次IPO将融资至多52.24亿港元(约合6.7亿美元),IPO后估值将达到70亿美元,接近460元人民币。 十亿。

2019年4月,泡泡玛特从新三板退市时,市值仅为20亿元。 短短一年多时间,泡泡玛特估值增长23倍。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三年,其总营收分别为1.581亿元、5.145亿元、16.834亿元,近两年同比增速高达225.4%、227.2%。年。

收入高,赚的也不少。 近三年,泡泡玛特净利润分别为156万元、9952万元、4.51亿元。 毛利率也极其抢眼,从2017年的47.6%增长到2019年的64.8%,其吸金能力无人能及。

泡泡玛特净利润两年增长289倍。 “盲盒+潮流玩法”的商业模式发挥了关键作用。 某种程度上,卖盲盒已经成为一个房地产行业。 这也是一门赚钱的生意。

盲盒的流行与其对用户赌徒心理的准确捕捉是分不开的。 在打开盲盒的那一刻,里面的物品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惊喜,这让打开盲盒成为一场刺激而紧张的“冒险”,而这种“冒险”会让用户对购买盲盒产生更多的疑虑,打开盲盒的行为会产生依赖甚至成瘾。

依靠盲盒,泡泡玛特实现了逆袭,但推出后,泡泡玛特能走多远?

“上瘾”盲盒的背后

根据Frost & Sullivan报告,基于2019年的收入以及2017年至2019年的收入增长,泡泡玛特已经是中国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潮流玩具公司。 如果按照2019年零售额计算泡泡玛特盲盒加盟实体店,泡泡玛特在中国潮流玩具市场的份额为8.5%。

泡泡玛特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快速的业绩增长,与其聚合的用户群体以及相应的复购粘性有很大关系,而这也成为资本投资者看好其的一个关键点。发展。

据泡泡玛特管理层IPO路演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注册会员数为360万。 2019年,泡泡玛特注册会员整体复购率为58%,高于中国潮流玩具零售市场前十大玩家的平均整体复购率约50.4%。 从消费群体属性来看,泡泡玛特聚集15-35岁年轻人的能力、其运营的IP矩阵以及快速迭代IP的能力尤为突出。

而这自然引起了资本的关注。 2011年至2020年,泡泡玛特共完成8轮融资。 单笔融资金额从最初的数百万元增加到数亿美元,成为资本的宠儿。

然而,三年前,泡泡玛特的业绩仍处于不同的境地。

2010年成立时,泡泡玛特还只是一家小型时尚杂货店。 创始人王宁参考了日本著名杂货零售商场“LOFT”和香港时尚超市“LOG-ON”的概念。 主要销售化妆品、服装、文具、配饰等时尚周边产品。

2014年,泡泡玛特在新三板挂牌。 上市三年来,公司营收分别为1700万、4500万、2900万,净利润分别为-277万、-1600万、-2480万。 损失越来越严重。

转机出现在2015年,这一年,王宁调整了经营模式,砍掉化妆品、服装等品类,将业务核心聚焦在“潮流玩具”上,同时开拓了MOLLY和PUCKY两款娃娃。

这样的调整效果是极其明显的。 2017年至2019年,泡泡玛特营收和净利润均大幅增长。 今年上半年,泡泡玛特营收约为8.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 %。 刚刚过去的“双11”,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销售额达到1.42亿元吉祥物设计,成为各大玩具品类“亿元俱乐部”的首位成员。

泡泡玛特的护城河深吗?

“也许再给我们五年时间,当大家回头看泡泡玛特时,他们会认为我们是中国最像迪士尼的公司。我们不一定会拍像迪士尼那么多的电影,但也许我们会有很多非常像迪士尼的公司。”像迪士尼这样特别的。” 有价值的超级IP。 我们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孵化IP、挖掘IP、商业化IP。”在华兴的一次活动上,王宁回答了“如何定义泡泡玛特”的提问。

泡泡玛特想要与迪士尼竞争并不容易。 首先不同意的是它的竞争对手。 沙利文报告显示,2019年,按零售额计算,前五名品牌分别占中国时尚零售市场份额的8.5%、7.7%、3.3%、1.7%和1.6%。

虽然泡泡玛特目前处于领先地位,但与竞争对手相比,尚未形成绝对的市场份额优势。 酷乐潮玩、52toys、艾曼、IP站、美宅等竞争对手的实力不容小觑。

尤其是排名第二的酷乐潮玩,据三桥咨询观察,酷乐潮玩目前在全国拥有200多家线下门店,盲盒销量已突破1亿。

其次,泡泡玛特严重依赖少数几个头部IP,这意味着一旦核心IP被拿走,泡泡玛特就会失去脊梁。 同时,这样的商业模式也非常容易被复制。

招股书显示,泡泡玛特目前运营85个IP,其中自有IP 12个、独家IP 22个、非独家IP 51个。 但累计收入过亿的IP只有4个,而且销量最好的两个IP(Molly和Dimoo)都被收购了。

泡泡玛特也看到了这一制约因素,并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公司无法确保Molly的受欢迎程度能够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如果Molly受到损害或者无法保持其目前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吸引力,它将面临无可替代的困境。

国泰君安在研究报告中还指出,多年来,我国文化创意IP发展仍处于较为薄弱的环节。 风波过后,目前的快速增长能否维持仍存疑问。

一个隐藏的事实是,IP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 如果不继续输出热门IP,一不留神就会一无所有。

“这是一个高度依赖IP的行业,如果IP创造力跟不上,就意味着企业在原地踏步。” 一位时尚达人说道。

虽然泡泡玛特也在聘请专职设计师推出自研IP,但目前这些作品的销量并不理想。 招股书显示,打造的9个自有IP中,表现最好的《Bobo&Coco》2020年第一季度营收3290万元泡泡玛特盲盒加盟实体店,占营业收入的4.8%。 其余8个IP占比不到0.5%。

更值得一提的是,泡泡玛特的独家IP并非买断,而是独家授权。 这种授权方式有合作期限,不能长期维持。 如果一个IP销量很好,需要继续获得授权,那么显然第二期的授权价格会高很多。 这也是目前泡泡玛特在招股书中披露的风险因素。

虽然泡泡玛特已经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整合,涵盖上游IP培育、中游IP运营、下游IP变现,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泡泡玛特的IP还没有打造出很深的护城河。

本末倒置,放上自己的IP

加大自有IP的研发是泡泡玛特下一步的重大动作。 在招股书中,泡泡玛特将上市融资的目的描述为:包括进一步提升艺人发现和IP创作运营能力,拓展消费者接触渠道和海外市场,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表情包设计,慎重选择追求战略联盟、收购等。和投资。

方向是对的,但问题是泡泡玛特的IP与迪士尼、漫威、海贼王等IP不一样,没有任何内容基础,只是依靠造型和盲盒集卡营销方式。

一个相对常青、优秀的IP背后,一定有内容作为基础。 比如米老鼠、唐老鸭首先通过卡通将IP牢牢地刻在用户心中,然后通过漫画、周边、人物等不断强化这个IP在用户心中的地位,进而不断强化这个IP在用户心中的地位。通过迪士尼乐园与用户创造更加立体、生动的互动。

再比如,比如《火影忍者》中的火影这个IP,就是一个从小就被大家排斥的低调人物。 通过自己的努力,他逐渐成为了火影,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任何人都可以玩火影忍者。 或多或少,我在图像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进而建立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然而,当面对莫莉这个IP时,只剩下12个空塑料小人了。

用户在内容和IP之间建立了联系,并愿意为此付费。 相反,如果没有内容作为支撑,泡泡玛特只是小浣熊面2.0。

从这个角度来说,泡泡玛特的IP本身是没有内容基础的。 之所以能形成强劲的复购率,主要是因为盲盒营销方式让人“上瘾”。 一旦用户的消费观念回归理性,一旦热度消退,泡泡玛特强劲的复购率将难以为继。

相比迪士尼,泡泡玛特的IP更像是本末倒置。 具体来说,迪士尼的IP运营是从内容到产品。 每个IP形象都有一套完整的内容来支撑,因为它更具有生命力和商业价值,而泡泡玛特的IP运营是直接商业化,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和可替代性。

这种本末倒置的后果是很难维持人气,同时也会限制公司商业变现的能力。 虽然泡泡玛特运营的IP足够多,但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却寥寥无几。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围绕IP的内容创作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如果泡泡玛特想要强化“护城河”,甚至成为“中国的迪士尼”,那么IP内容化肯定是不可能的。 一个旁路。 对于泡泡玛特来说,已经具备了足够的优势,但如果能够成功解决IP内容的问题,或许未来就会一帆风顺。 否则,“想做中国的迪士尼”只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