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扫盲资料 > 同程198机票盲盒-“人造”惊喜正在摧毁盲盒经济

同程198机票盲盒-“人造”惊喜正在摧毁盲盒经济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盲盒概念”无论是在消费市场还是在舆论中心似乎都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一是“盲盒机票”在年轻人中掀起了现实旅行热潮。 不幸的是,一些人被吸引到了叙利亚,网络上“降落到盒子里”的笑话成为盲人机票盒子经历的写照。

随后,成都某快递网点现场曝光“宠物盲盒”。 截至目前,微博热点话题阅读量已达8亿次。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据悉,去年以来,“乌龟盲盒”、“猫盲盒”、“狗盲盒”等活体动物交易在电商平台上火爆。

不可否认,当好奇心与金钱激烈碰撞时,所产生的资本处境总是非比寻常,正如泡泡玛特能够从一家默默无闻的零售店一跃成为盲盒概念的集大成者。 循环消费占主要功劳。

但有一些不同。 如今,曾经隐藏了无数年轻人悲欢离合的盲盒似乎已经跳出了纯粹的潮流游戏领域,逐渐演变成了商家牟利的营销工具。 一切都可以是盲盒,人性的复杂性往往在“惊喜”打开的那一刻无处可藏。

1.生活充满“盲盒”

盲盒的营销热潮将原本属于利益范畴的小众市场彻底铺开,炒作的目标也转向了多个领域。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想趁机发财,大家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收获的韭菜。

机票盲盒的火爆早在清明假期就已初显端倪。 据统计,4月3日,已有超过1000万用户抢购同一旅程的一日机票盲盒。 微信指数“同程出行”搜索量日增超318%,“盲盒”搜索量日增超435%。

在APPstore免费APP排行榜中,同程旅行APP排名升至总榜第二位、旅行榜第一名。 抖音“机票盲盒”话题阅读量近亿,携程平台“盲盒”搜索量较前期增长40倍。

除了机票盲盒和令人发指的宠物盲盒之外,盲盒思维实际上已经成为撬动消费者付费的主要情感原因。 层次消费,比如生鲜盲盒、奶茶盲盒、汉服盲盒,甚至古董盲盒、阅读盲盒……

无论是营销活动还是清理库存,不得不承认大多数消费者在面对小概率的错过机会时都是冒险行为。

3月,青岛一家奶茶店推出盲盒奶茶。 据相关报道,山东地区较早开展活动的门店日营业额从3000元迅速上涨至1万多元。 热潮退去后,每日成交额也保持在5000-6000元,几乎翻了一番。

2020年5月同程198机票盲盒,菜鸟驿站与Hel​​lo Power联合推出生鲜盲盒。 曾有新闻报道,南京菜市场的一位90后小商贩推出了一款适合两三人上网的“蔬菜盲盒”。 不同品类,价格在20元至40元之间。 上线仅一周多,已有118人尝试过。 收入每天增加400-500元,一个月新增收入可达数万元。

此外,五竹快递按斤盲盒销售,社交平台上发布手机、大牌化妆品的新闻,无时无刻都在挑逗消费者的热切野心。 三星堆文创盲盒通过众筹预售达到45万元,比原预估12万元增长275%。 不容小觑。

汉服领军品牌“兰若婷”推出汉服盲盒。 月销量已破万,售价99.9。 拿出一套囚服。 据DoNews报道,2020年底以来,大量礼品定制盲盒订单涌入工厂,几乎每天都有发货。

截图来自知乎《逃亡百科》

如今,盲盒被戏称为“营销的一块砖”,从潮流玩法过渡到现象级消费趋势,从情感释放到成瘾机制,“盲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全民沉浸在狂欢之中。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的消费趋势,创新乏力,只剩下餐饮了。

2. 盲盒逻辑的真假命题

日本明治末期,一些百货公司为了清理积压的库存,将产品放入福袋中在新年期间出售。 这种营销方式于1980年推广到日本模型市场,成为二次元人物进攻消费市场的重要形式。

国内盲盒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当时方便面泵水浒英雄卡一举掀起了一场疯狂的童年收卡活动。 2012年,潮流玩法盲盒开始在国内兴起。 2016年至2021年,泡泡玛特正式开启国产盲盒时代。

统计显示,2020年12月上半月,盲盒及衍生品平台成交额是11月同期的2.7倍,定制买家数量同比增长300%。 中国行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9年盲盒增速达到609%,消费者人均购买4.2个。

如今,一切皆可盲盒似乎已成定局,消费者借此掀起一场血雨腥风也并非偶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花哨的盲盒比比皆是,但惊喜后的热情往往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降温。

以机票盲盒为例,话题热度的下降肉眼可见。 在抖音平台上,第一波与清明相关的“盲票盒子”累计播放量约为1.5亿,而第二波热门话题仅为5000万。 宠物盲盒被官方评为“背离人性”,生鲜盲盒中的腐烂食品成为压垮家庭主妇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顾当下的盲盒泛滥,背后的阿谀奉承、成瘾行为已被谴责。 但盲盒思维并不是一个容易受到攻击的伪命题。 毕竟,有些领域天然与盲盒这种自鸣得意的“鸦片”精神相契合,比如美妆盲盒。 女性的利己主义从某种角度导致了这一点。 盲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017年,美容盲盒“粉测试盒”在中国诞生。 据悉,粉末测试盒每月价格为159元,3月价格为149元/月,6月订阅价格为146元/月,全年订阅价格为145元/月。 用户订阅后,每月将收到一个美容盒,里面的具体产品不尽相同。 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品牌订阅量创下了一个月内粉丝10万+的纪录,并与100多个美妆品牌合作。

另一款“京喜盒子”在小程序中的月销量高达1200件。 事实上,美容盲盒的概念起源于美国。 国外最受欢迎的美妆盲盒于2014年推出,头部品牌Boxycharm在Instagram上拥有253.5万粉丝,单包月订阅价格也从21美元上涨至25美元。

国外美容盲盒的形式似乎已经相当成熟。 调查显示,目前有包括Boxycharm在内的4个知名美容盲盒品牌,价格从包月10美元到20美元不等。 英国邮政公司Whistl的一份报告显示,38%的英国人使用订阅箱服务,尤其是年轻女性消费者。

诚然,盲盒产品让消费者上瘾无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大多数领域就是经不起长期的市场诱惑,无论是机票还是生鲜,快速降温是盲盒最致命的地方逻辑。 但可惜的是,资本看中的只是赚“快钱”的爽快感。 这种快速套现、快速退出,注定是一件坏事。

3.薛定谔的诱惑:从物质成瘾到“开箱文化”

200多年前,19世纪的德国人会在耶稣生日前24天开始倒计时记录同程198机票盲盒,因而出现了倒计时节日。 1958年左右表情包设计,有商家将巧克力装盒,推出24个圣诞限定糖果盒。 从12月初开始,每天打开礼盒的惊喜让这款糖盒在圣诞节倒计时活动中大受欢迎。 对于畅销书。

诚然,泡泡玛特时代的盲盒是以碎片化的人物为基础的。 表面上看,这些狂热的消费者是在反复满足自己的收藏欲望,但实际上,在拆开盲盒的过程中,间接输出了一种瞬间的情感治愈。 商家制造感官和情感的双重冲击,“薛定谔”式的诱惑一触即发,在短时间内刺激或强化消费决策。

如今,盲盒之所以能逐渐从亚文化走向主流文化的中心,除了资本的燃料外,年轻人永不停歇的猎奇心理和对惊喜减压的偏好占了主要部分,而甚至从物质成瘾演变为一种内容。 当前的潮流文化,即“跳出框框文化”。

有趣的是,零食、盲盒、快递、数码、美妆、球鞋……都可以开箱。

2006年,一家公司拍摄了一段近90秒的诺基亚E61开箱和介绍视频,并发布在网站上。 同年底,“拆箱”一词正式出现在谷歌趋势上。 在此之前卡通形象,开箱视频已经在 YouTube 上成为了自己的流派。 当时,大多数开箱视频都常见于数码评测领域。

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以“拆箱”为标题的YouTube视频数量增加了871%。 后来,它进入了中国。 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上,开箱视频几乎成为内容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箱和开盲盒背后的精神内涵是一模一样的。 年轻人有多喜欢体验未知的拆箱? 2014年,YouTube上“拆箱”搜索结果超过2000万条,全球观众每月观看近60亿小时的拆箱视频。 2018年,搜索结果增至超过6600万条。

中国也不例外。 小红书上的开箱笔记多达102万条; 抖音某开箱游戏话题浏览量高达12亿; 据开箱频道数据显示,随刻开箱视频内容接近12万条,播放量已突破146亿; B站的拆箱无数。

开箱视频的观看者中,18-24岁的年轻人占了50%以上,而机票盲盒、生鲜盲盒等噱头的支持者也恰好是这群人。 坦率地说,开箱即用文化愈演愈烈的情况并不少见。 年轻人主导了极具娱乐性的消费领域。 运气、随机性、不确定性……各种因素巧妙地催生了一个又一个。 盲盒是这样的,拆箱也是一样。

无论是盲盒还是拆箱,与其说是一种消费形式,不如说是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