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扫盲资料 > 泡泡玛特是什么玩具-玩具原本卖到16万元,后来跌到了不到600亿元。 泡泡玛特泡沫破裂了吗?

泡泡玛特是什么玩具-玩具原本卖到16万元,后来跌到了不到600亿元。 泡泡玛特泡沫破裂了吗?

炒鞋、炒钱币、炒包子、炒房产……大众已经不再陌生,但你可以想象,一个不到10厘米高的塑料玩具也能卖到“天价”阿里拍卖14万和16万”!

被称为“潮流玩具界的印钞机”的泡泡玛特,它究竟有何魔力? 居然可以让粉丝疯狂,甚至被誉为拥有1250亿的市值

而在那之后,它又犯了什么错呢? 结果粉丝集体流失,飙升的市值直线下降,直至腰斩。

01:把盲盒玩到极致

谁也没想到,2015年成为某日本产品的代理商后,这家原本平平无奇的零售玩具店变得一团糟。

我们代理的产品是Sonny Angel盲盒,这家零售玩具店是泡泡玛特。

在只卖盲盒几年后,泡泡玛特已经达到了销量的顶峰。 不仅实现了“年收入20亿”,还于2020年12月在香港成功上市,首日市值突破千亿港元!

泡泡玛特的突然出现震惊了所有人的眼睛,很多人因为从未听说过而一头雾水。

“如果你不只是一个盲盒卖家,你为何能如此嚣张?”

各种意见中,有人在思考:卖盲盒的公司很多,为什么泡泡玛特能卖得这么疯狂?

所谓盲盒,就是一种具有随机属性的玩具盒,起源于日本。

不过,类似盲盒的产品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小时候收藏的小玩具熊,简直就是水浒卡、商场扭蛋机、淘宝商城的福袋……

但大家都在卖“盲盒”,但泡泡玛特只有一家,没有分店。

归根结底,它是卖IP的。

泡泡玛特最受欢迎的小娃娃莫莉,从外表上看并不漂亮,看起来像一个嘟着嘴、大眼睛的女孩。 然而,仅这个IP就为公司在2019年带来了4.5亿的巨额收入。

还有一款PUCKY,看上去像个可爱的小精灵,当年卖了3亿元。 除了这两种模式外,泡泡玛特还拥有90多个IP。

为了把这些普通的小娃娃变成印钞机,泡泡玛特推出了隐藏模式,也就是盲盒的精髓。

有时一个IP系列的背后是一组十几个娃娃。 娃娃的表情、动作等都不同。 如果想要收藏一个系列,就只能不停地买买买,靠运气来收藏。

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发了收藏的欲望。 可以说,中年人热衷股票,年轻人也痴迷盲盒。

消费者越来越兴奋,体现在后台数据上,就是复购率飙升。

泡泡玛特也非常善于利用营销来扩大影响力。 有时当它想要推出新的娃娃时,它会拉拢KOL和名人加入战斗。

彭于晏、林志玲、范冰冰等大牌都曾晒出与泡泡玛特娃娃的合照,谢霆锋甚至还拍摄了盲盒拆箱视频。

除了明星效应之外,泡泡玛特的营销热潮也少不了燃油炒家的功劳。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炒包子、炒房产、炒黄金的门槛太高了。 但如果你都不能炒作它们,那盲盒娃娃怎么能不炒作呢?

盲盒售价69元,是几顿饭的价格。 如果欧灵强的话,说不定可以开个隐藏价,反手卖出,就是20倍的利润!

如果他的人品爆了,集齐了全套高人气娃娃,卖到十万的高价可不是闹着玩的。

没看到二手市场上有一个“Molly x Spongebob”联名娃娃卖到了8.8万元吗? 而两款Dimmo手办在阿里巴巴拍卖会上分别拍出了14万元和16万元的“天价”。 。

“这个世界太疯狂了,一套娃娃和一间公寓。”

仅2019年,泡泡玛特就有近20万用户,人均消费超2万元。 更有热情的有钱人甚至可以花费数百万美元购买。 要知道,现在还不是最流行的时期。

在这场盲盒盛宴中泡泡玛特是什么玩具,泡泡玛特股价一路上涨吉祥物设计,在今年2月中旬达到了1250亿的峰值!

02:为何先盛后衰?

谁也没想到,短短几个月,正值巅峰的泡泡玛特人气大减:粉丝集体流失、官媒批评盲盒、市值减半至600亿以上。

作为一家盲盒企业,市值暴跌,无疑是因为盲盒卖不出去,销售数据不漂亮。

仔细检查,第一个原因是IP有问题。

前面说过,泡泡玛特有很多IP。 如果一个IP出现问题,更换它也很容易。 经营者肯定也是这么想的,但让他们抓狂的是,有问题的其实就是有问题的。 热辣的莫莉。

对于泡泡玛特来说,莫莉是不可替代的。

早在2018年,莫莉娃娃就占营收的41%,但到2020年,这一数字仅为13%。 就连全年销售额也比2019年少了近亿。

为了扭转颓势,泡泡玛特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2020年底,官方一口气发布了四款限量版莫莉超大手办。 但同样的套路、熟悉的玩法,消费者并不买账。 直到今年在众多营销手段的帮助下才开始流行起来。 起来,可以说勉强保住了金牌的面子。

但运营官员们很清楚,莫莉的影响力已经下降到了“肉眼可见”的地步,遮羞布也难以掩盖。

事实上,泡泡玛特拥有的大部分IP并不受欢迎,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尽管泡泡玛特努力开发IP,但收效甚微。 毕竟IP的美感设计是次要的,内涵才是关键。

一个是变形金刚,另一个是不知从何而来的奇怪机器人。 作为顾客,你会选择谁?

没有故事,娃娃只是一堆塑料,几乎和垃圾一样; 但内涵丰富,能给消费者想象空间,引发情感共鸣。

IP创造绝非一日之功。 目前还不清楚泡泡玛特是否能够及时做到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它面临的不仅仅是这一个问题。

03:盲盒不再流行。

早在2020年底,泡泡玛特爆发了一场危机,那就是当时引起轰动的“二次销售”。

最初,有消费者在网上曝光自己:购买了未密封的盲盒。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有过同样经历的网友站出来开始“声讨”泡泡玛特。

卷入舆论风波的泡泡玛特及时处理并迅速回应:私自打开盲盒的店员已被解雇。

但风暴看似结束了,但其影响却远未结束。

大家都知道,商店员工私自打开盲盒时,只是将隐藏的热销娃娃拿走,然后倒卖发财。

金钱吸引人心,那么一个被卖到天价的娃娃怎能不让人眼红呢?

但关键是,被店员拿走的热门商品,竟然是从消费者的口袋里拿走的! 盲盒盲盒的关键在于一个“盲”。 有盲目才有赌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一个盲盒消费者都是赌徒。

被石锤倒卖,等于是官员带头破坏规矩。 在赌场里,就是骗子。

毫无疑问,这一事件极大地挫伤了粉丝的购买欲望。 也许当他们准备买东西的时候,脑海中就会闪现出疑问:会不会遇到二次销售?

尽管官方对涉事办事员进行了严厉处罚,但他心中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

除了二次争议之外,泡泡玛特的品控也受到诟病。

“我排了一晚上的队,买了12个娃娃,但其中10个是有缺陷的,我差点就关门了!” 有消费者在网上反映。

据相关数据显示,泡泡玛特新品不良率一度达到70%。

高缺陷率让几乎所有线上销售渠道都感到害怕,他们都标注了“不包含官方缺陷”——如果你不能忍受缺陷,就不要下订单。 一旦下单,买了就走,不要抱怨。

消费者气得牙疼。 他们是来押注热门产品的,而不是押注是否有缺陷的!

据知情人士透露,泡泡玛特的品控越来越差,关键问题出在供应上。 随着销量的增加,玩具厂的订单量也大幅增加。 但如果产能跟不上,就不得不牺牲质量换取数量,最终导致不良率上升。

粉丝们当然乐于看到成功满足市场需求,但绝不能诉诸质量控制。

人不如千日,花不如百日。 曾经红极一时的泡泡玛特已经没落,这是不争的事实。

据传,泡泡玛特最近斥资1000万卡通人物,利用迪士尼逻辑创建了一家公园管理公司,希望能够保住IP。

显然,危机之下,泡泡玛特已经在努力自救泡泡玛特是什么玩具,但能否成为“中国迪士尼”,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无法核实。 它们不用于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