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扫盲资料 > 盲盒批发市场在哪里-85后创业卖盲盒年入4亿:揭秘盲盒经济,年轻人工资如何榨干?

盲盒批发市场在哪里-85后创业卖盲盒年入4亿:揭秘盲盒经济,年轻人工资如何榨干?

“一个婴儿手掌大小的塑料玩具一年能卖16亿?!”

这是很多人听到泡泡玛特上线的第一反应。

六一儿童节,潮流玩具品牌泡泡玛特正式递交招股书,准备赴港上市。

招股书显示,2017年泡泡玛特净利润为156万元。 2019年,泡泡玛特营收16.8亿元,净利润4.51亿元。

三年时间,泡泡玛特净利润飙升近300倍,估值突破175亿。

了解的人都知道,2016年之前,泡泡玛特一直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2016年后,泡泡玛特扭亏为盈,仅用三年时间就成为港股上市公司。

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在2016年推出的产品形态——盲盒。

什么是盲盒?

盲盒,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看不见里面内容的盒子。 通常包含动画、影视作品的周边,或者由设计师单独设计的玩偶。

之所以被称为盲盒,是因为盒子上没有标签,只有购买后打开才能知道里面是什么。

下图中的小塑料或树脂娃娃就是盲盒。 它只有几厘米高,是一种口袋装饰品。

别小看盲盒这个玩意儿,它已经形成了千亿的市场经济。

2019年8月,天猫发布《95后玩家拔罐力榜》显示,95后最花钱的爱好中,潮流玩具位列第一。 每年有20万名铁杆玩家,每年在盲盒上的花费超过2万元。 一些疯狂的消费者甚至每年花费数百万美元。

2020年六一儿童节,拼多多统计显示,盲盒在十大畅销商品榜单中位列第二。

一个巴掌大的小玩具,为何只需要几块钱,就能成为当代硬核烧钱手段的老大哥?

卖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卖。

只要足够神秘,一切都可以蒙蔽。

研究用户心理的《上瘾》一书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一个产品脱颖而出? 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产品是流行还是消失?

答案是:‍当产品进入用户的习惯范围,产品就获得了持续的生命力。

让它进入你的习惯区实际上会让你上瘾。 当你上瘾的时候,花你的钱,花你的心,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书中提到“成瘾模型”的四个阶段:触发→行动→可变奖励→投资

对某种产品上瘾的过程可以想象成坠入爱河的过程。

你对某种产品的投资越多,你就越离不开它,从而触发下一个“触发器”,从而开始一个良性循环。

令人上瘾的模式几乎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 你买不买盲盒,与你我息息相关。

本文我们将从“成瘾模型”入手,讲述盲盒经济背后的故事。

01 盲盒商家有多努力,才能让你在人群中多看一眼?

前几天,我对面的同事给我看了一个只有五厘米高的小装饰品。 她说这是滴滴为儿童节举办的活动。 她打了一辆出租车,正好上了活动专车,专车给了我玩具作为礼物。

我仔细一看标志,真巧,是泡泡玛特的盲盒。

滴滴和泡泡玛特联合举办的这次活动,是成瘾模式中典型的“触发”,只是为了让你在人群中多看一眼。

此外,泡泡玛特还与各类明星、综艺、淘宝活动合作,通过视频博主直播推销商品盲盒批发市场在哪里,不断“加码存在感”。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微博截图

线下,各类零售店、线上渠道、机器人专卖店、批发、展会让你很难不看到,不断激发你现场的购买动力。

截至2019年底,泡泡玛特在国内一二线城市拥有114家线下直营店,机器人门店825家。

利用不同的场景接触点将其传递给目标人群,让潜在用户持续接触并引发用户的购买欲望。 这就是盲盒的“触发”操作。

▲泡泡玛特北京线下门店密集

当你踏入盲盒体验区的时候,你口袋里的钱已经开始飞向商家了。

2018年12月1日对于盲盒玩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当日上午10点,泡泡玛特开始销售潘神罗丽圣诞系列盲盒,全球限量3000套。 当天凌晨两点,人们开始在线下实体店排队,线上盲盒抽奖APP和APP几乎瘫痪。

对于狂热的游戏玩家来说,盲盒不再是一种产品。

1985年出生的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表示:“莫莉之所以成为大家最喜欢的形象,背后的逻辑更像是100个人心中的100个哈姆雷特,它掏空了自己的灵魂,你可以把你的,把灵魂放进去。”

《南方周末》采访了很多盲盒玩家。 其中一位胡先生经营着一个盲盒玩家社区。

“打深的人大多都有内伤,即使没有内伤,也很孤独。” 胡先生也不例外。

家人不乐意了,他一下子就买了一整套盲盒。

“我有八个兄弟姐妹,如果非要把他们拆开,你不觉得很无聊吗?我还是喜欢全家福盲盒批发市场在哪里,最好都在一起。”

还有一位选手,名叫周莹。 加入游戏才一年​​,家里的盲盒就已经占满了客厅的整面墙。 当灯泡坏了、下水道堵塞了、晚上失眠了、生活一团糟的时候,她都觉得这些哑巴娃娃给她带来了安慰。

“盲盒让我快乐”、“盲盒给我希望”、“盲盒让我找到群体认同”、“盲盒给我安慰”……

当看到那个嘟嘴的盲盒娃娃时,很多人都会想到它就是自己。 当你快乐的时候,娃娃也会快乐。 当你沮丧时,你的娃娃也会沮丧。

当一个人对产品产生心理认同时,砰!

成瘾模型的第一步已经完成。

02 盲盒表面“质优价廉”,背后却是“钓大鱼”,新品不断。

与网上动辄上千元的数字相比,盲盒的单价并不高,大多在59-79元,显得非常便宜又优质。

这个单价设计得非常巧妙。

要是十几块钱的话表情包设计,就跟街上的洋娃娃一样了。 太低了,玩家买不起。 超过100元对于用户来说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心理门槛,肯定会影响用户的复购率。

59元,买不到吃亏,上当受骗。 才两杯奶茶的价格,何不买个盲盒呢?

而且,商家完美布局了360度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只要你有足够的钱,没有你够不到的盲盒。 我尝试了一下,在京东买了一个盲盒。 如果上午10点前下单,下午就会给您发货。

你看,无论是在时间、体力还是金钱上,盲盒商家都把门槛降低到了最简单的程度,让买家蜂拥而至。

但为什么企业会放弃呢?

它们会提供足够的诱惑,不断激励你采取行动。

盲盒最大的陷阱不是单价,而是新品的源源不断。

以泡泡玛特为例,每个系列都会根据季节发布。 一个系列有十几种款式,每种款式在动作、表情、服装上都有变化。

每一款新产品都在向您招手。 买了第一个之后,你总是想看看其他型号。 无论如何,它们都不贵。

不知不觉中,你很容易陷入买、买、买的无休止循环。

在降低初次购买门槛的同时,不断推出新产品,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产品复购率。 你的复购率越高,商家就越容易让你养成购买盲盒的习惯。

降低进入门槛,提高移动能力,这种培养用户习惯的方法不仅仅局限于盲盒经济,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玩微博。 在新浪博客时代,长文章是主体,博客只是少数人的舞台。 随着微博的出现,门槛降低到了140个字符,每个人都可以写微博,微博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社交平台。

例如,游戏。 很多游戏开发商都会将自己的游戏免费,等到玩家上瘾之后,再利用虚拟道具、超能力等需要氪金的操作来榨干玩家的钱包。

例如,用于工作的办公软件。 我现在用的石墨文档是无广告的免费版本,使用起来非常流畅。 最近它一直提醒我免费版本已过期,并一直引导我使用付费版本。 我已经养成了用户习惯,自然会购买它的付费版本。

查理·芒格表示,用户形成使用某种产品的习惯后,对产品的依赖度会增加,价格敏感度会降低。

警惕免费的东西,因为它们通常是最昂贵的。

警惕廉价商品,因为它们是为了钓大鱼而进行的长期游戏。

03 盲盒的“盲目性”让年轻人变成追逐享乐的赌徒。

这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

一名12岁女孩偷偷转移妈妈的积蓄,三天之内买了一个价值一万多元的盲盒。

很多人评价:现在的孩子自制力真差。

其实不光是孩子,成年人也有很多沉迷于盲盒的。

要让买家对盲盒感兴趣,神秘的元素是关键。

要让买家沉迷于盲盒,无尽的变化是关键。

以泡泡玛特为例。 一个盒子里有12套盲盒,一套盲盒里有12个娃娃。 一些“末端盒子”玩家在一端有一盒 144 个玩偶。

为什么需要携带箱子?

盒子里有144个娃娃,其中一个是隐藏模型。 大多数玩家都充满了收集隐藏物品的欲望。 为了保证能买到隐藏物品,他们愿意一次性花掉144个娃娃的钱。

盲盒就像生活中的巧克力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吃到什么口味。

隐藏金钱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焦虑和期待,以及确定后随之而来的不舍或满足,就像赌博、彩票和游戏一样,深深抓住了玩家的情绪。

让买家着迷的是打开盲盒前的不确定性和打开后收获的小运气。

这是泡泡玛特最大的盈利策略。

这将我们带到了成瘾模型的第三阶段——改变奖励。

心理学家斯金纳在 20 世纪 50 年代进行了一项研究。 他把老鼠放进一个装有操纵杆的笼子里。 只要按下操纵杆,老鼠就会得到食物。 老鼠很快发现按下杠杆和获得食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后来,斯金纳做了一个小改动:老鼠按下操纵杆后,不再每次都能拿到食物,而是有时能拿到,有时却不能。

当小鼠仅间歇性地进食时,它们按下操纵杆的频率明显更高。

可变的干预使其更频繁地执行此操作。

盲盒成瘾最大的秘密就是“盲目”。

为盲盒设计几乎无限可变的奖励,是商家吸引买家的法宝。

抽盲盒的心理过程就是获得可变奖励的过程。 玩家投入真情和真金白银,却不知道接下来会抽到什么。 打开盲盒时瞬间的失望或惊喜ip形象,形成了强烈的消费体验。